“好像叫…叫什麼…竇娥來著!”老者思索了片刻後,徐徐說道。
還真是竇娥?
包拯吸了口涼氣。
二十一世紀,但凡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人,都不可能不清楚《竇娥冤》。
那是華夏四大悲劇故事之首,與《梧桐雨》《漢秋宮》《趙氏孤兒》齊名。
分彆是關漢卿、白樸、馬致遠和紀君祥所創作。
而被大眾最熟知的,莫過於《感天動地竇娥冤》了。
隻是包拯沒想到,故事背景會出現在大宋朝,還被自己給遇上。
本來,對所謂的詛咒,包拯壓根就不信。
可聽到是竇娥的故事,反而信了幾分。
若楚州的旱情果真是因為竇娥的詛咒,那事情反而好辦了。
“大人不會真的相信是所謂的詛咒吧?”
瞧著包拯刨根問底,展昭不由問道。
顯然,展昭是不信這種荒謬之事的。
包拯清楚,他不知道《竇娥冤》的故事,所以也沒說什麼。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
“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既然百姓都相信是冤魂的詛咒,咱們姑妄聽之,姑妄信之。”
“進了城後,再慢慢詳查也不遲,不必急於下定論。”
“是!”展昭回了一聲,也不再多言。
隨即,眾人重新上路,朝著楚州城而來。
很快到了城裡。
經曆三年亢旱,楚州城百業蕭條,民生凋敝。
除官員和富戶,百姓都在生死線上垂死掙紮。
楚州知州範統、通判馮文斌,得知欽差大臣駕臨,趕忙率領大小官員出衙門來迎接。
包拯一進州衙,便率先詢問災民的情況,著手調查是否有官員大發國難財,克扣賑災錢糧。
畢竟發國難財的事情,曆朝曆代都會有。
官員打著賑災的旗號,將朝廷的賑災糧中飽私囊。
暗地裡將大米換成麩糠,這樣一來,錢就進入了他們自己的腰包。
國家有難,卻成了他們大發橫財的機會。
不過包拯目前倒是沒有查出什麼紕漏。
據通判馮文斌陳述,楚州共有十萬人口。
三年來,共死亡一萬六千人,逃離六千三百人。
朝廷為了應對災情,將十六歲以上,五十歲以下的男丁,招募為兵,共兩萬餘人。
這是大宋朝應對災情獨有的騷操作。
就是每當發生不可抗拒的天災之時,朝廷都會將男丁招募為兵,直接成為朝廷的禁軍或地方廂軍。
而且北宋實行的軍製是終身製,一日為兵,終生為兵,與曆朝曆代的兵農合一有著很大區彆,直到王安石變法,實行保甲法後才改變這一現狀,實行兵農合一。
這也是大宋的禁軍能多達八十萬,卻沒有戰鬥力的原因之一。
從短期上來看,這個辦法的確行之有效,最大限度地解決了災情,避免發生災害後百姓造反。
年輕力壯的都成了士兵,吃國家糧,地方上隻剩下老弱病殘,就算想造反也沒有那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