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8列車搖搖晃晃的翻山越嶺下午三點才到了明山縣火車站。
因為在雞西火車站被搞串聯的紅衛兵攔堵了兩個多小時。因此,418列車到達明山縣城時,已經嚴重的晚點了。
明山縣是中邊境最小的縣城,因此明山縣城的火車站極為簡陋。
火車站的候車室還是抗戰時期日本關東軍修建的。雖然小了點,但很牢固。
候車室前麵的廣場很大。有兩個足球場大,是縣城最繁華地段。
候車室廣場的正中央豎立著王振將軍寫的詩:
拍紅軍不怕遠征難,
萬水千山隻等閒。
知青奔赴北大荒,
好漢建設黑龍江。
去年,明山縣革委會動員縣城的工人,乾部和駐軍。把這近二十畝大的廣場,全部用水泥淨化了。
過去塵土飛揚的廣場,現在變得乾淨整潔。
黑龍江農墾兵團乾部管理學校。這次隻招收的是農七師,農八師和農九師的知勤乾部。
這也是文化大革命開始後招收最少的一屆乾部學生。
三個農墾師八十六名排級以上的知青乾部下了火車。還沒等欣賞一下明山縣這座美麗的縣城,就被兩輛軍用大卡車拉到了新海湖畔的黑龍江兵團乾部管理學校。
楊軍昨晚從孫啟民的辦公室出來後,回到招待所,已經是晚上十點多了。
招待所客房的燈光都熄滅了,熱鬨了一天的知青乾部都睡了。
楊軍輕手輕腳的打開自己的房間的門,見高紅旗也睡了。
房間裡響著均勻的鼾聲。楊軍怕弄出響聲,驚醒了高紅旗。進了宿舍後,他穿著衣服躺在自己的床上。
卻怎麼也睡不著。白天的一幕又重現在他的腦海中。
先是秋雨霏霏的淡水河大堤上,它和梅恰相擁話彆。
再就是老師長孫啟民對對農七師的擔憂和對自己的重托。
想著這些,楊軍翻翻來覆去,怎麼都睡不著。
他悄悄的下了地走出房間,在招待所的走廊裡來回踱起了步。就這麼,他在苦思冥想中又折騰了好幾個小時,實在困的不行了,才迷迷糊糊的睡了過去。
走廊裡傳來了馬副處長吆喝聲:
“大家趕緊起床吧。從伊春縣開往明山縣的418次列車,馬上就要進站了。大家抓緊時間洗漱一下,半個小時後,咱們去車站廣場集合!
第二天,天還沒亮,楊軍就和知青乾部們在馬處長的帶領下,踏上了418次列車。
昨晚,他幾乎沒怎麼睡覺,上了車就犯起了困。趴在列車的木椅上就睡著了,一覺醒來,列車已經開進了明山縣城。
伊春縣城到明山縣城約700公裡,沿途美麗的秋景。楊軍愣是一點也沒看到。
乾部管理學校是五八年從八一農墾大學剝離出來的。因為它建在美麗的新海湖畔。因此,當地人習慣稱乾部管理學校為新海湖乾部管理學校。
新海湖乾部學校不是很大,占地麵積約二百餘畝,就是這二百餘畝的校園也沒全用在與教學有關的建築上。
新海湖乾部管理學校坐北朝南,建在新海湖西邊一處較高的坡地上。
這個坡地,當地老百姓叫楊樹坡,北大荒耐高寒的白楊樹長滿了坡地。
學校四周的白楊樹,包括校院白楊樹特彆的多。乾部學校綠樹成蔭,環境特彆的優美。
新海湖乾部管理學校有東西兩個大門。
西大門是主門,連接到通往明山縣城的公路上。
東大門是側門,出了東大門就能看到水天一色的新海湖。
學校有南北兩座樓。是五十年代在鐵道兵7師幫助下建起來的。學生們分彆叫南樓和北樓。
南樓是主教學樓,學校的二十多個教室都集中在這棟樓裡。
北樓是新海湖乾部管理學校的行政辦公樓。學校的行政,後勤以及教師的辦公室都集中在這棟樓裡。
南北樓中間有六排整齊的平房,前麵的兩排是女學生的宿舍。中間的一排是教職員工和學生們的食堂,後麵的三排是男學生的宿舍。
校院最東邊,緊靠新海湖的方向,是新海湖乾部管理學校的大操場。
大操場上所有的設施都是學生們自己修建的,有2000米的環型跑道,有兩個籃球場,一個足球場,學校南麵有一片五十畝大的耕地,這是乾部學校的學生們進行農作栽種,培育籽種的試驗場地。
新海湖乾部管理學校全盛時期,在校就讀的全兵團知勤乾部有1500多人,三十多個教學班、五十多位教職員工。
文革開始後,乾部學校招收的學員一屆比一屆少。
農墾兵團的各農墾師都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培養青年乾部的身上,借口生產任務重,政治任務重。都放棄了青年乾部的培養。
今年保送來的知青乾部就更少了。農七師,農八師,農九師,三個師幾萬名知青,僅僅保送來了86知青乾部。
全校在讀的三屆知青乾部,首次低於1000人。
新海湖乾部管理學校。雖然學員少,教職員工少,基礎設施差,但它的規格卻一點也不小。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