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nf/b/div九州星海公司的月球基地計劃有“勘、采、用”階段目標,初步擬定了要在夏陰星曆1035年之前完成月球基地的核心建築建設任務,在夏陰星曆1040年、1050年及1100年以前,攻克全太陽係資源開發的發展路線圖,推動九州科技對太空資源開發利用領域實現跨越式發展。
如果是在十年前,這個發展規劃必定需要數代人,一代一代的傳承,接力走下去。
但是現在因為桃夭,因為九州科技的生命搖籃技術,未來戰士項目技術,普通人都能夠輕鬆活到120歲,更何況資源調配足夠多的這些核心工程師和科學家們?
在九州科技鈦坦星部門與生物醫藥部門合作的項目當中,已經有個彆數據可以讓科學家和ai【華佗】推導出人類壽命極限大致在239歲左右,如果還想要再突破壽命上限,就必須要更換科技心臟這些人工研發製造的器官。
目前“原版原漆”人類的這些原生態器官,在超過239歲之後,就無法再堅持下去。
但是更換人工器官也存在一些問題,甚至都不需要在200歲以後,僅僅就是現在,九州科技仿生機械假肢的用戶群體當中,還是有人無法解決幻肢痛以及無法克製認知障礙問題。
人體的奧秘,哪怕是被顧青強推一把的現代醫學,也仍然無法攻克解密所有問題。
並且這也是當前這些醫學家、科學家根據目前數據庫的信息進行推導的例子。
顧青在簡略的看完這一份堪稱詞典厚度的實驗報告之後,心裡麵還是幽幽感慨。
“這是普通發育的人類,可我現在算什麼?變態發育?如果這顆眼睛算是第三隻眼的話,未來我會不會領悟神通,長出三頭六臂?
神話與科技,似是而非,卻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係。
而且這個星球的人類身體構造,看似是完美符合大自然的演化、進化規律,但卻仍然會讓我感覺到一些刻意的設計元素在。
在千萬年之前,到底是麵對怎樣的事件,古人類的祖先才會選擇從猿,站立起來?
而且根據繁衍規則,這必定不是特殊的個例,而是集群發生的情況。
在實驗室環境下,還未經過未來戰士項目優化的人人類,生存所消耗的能量隻是黑猩猩的四分之一,這就意味著,藍星人類能比黑猩猩節省下來更多吃東西的時間和能量,去更好地繁殖,去學會更多的生存技能,但是這種節能模式,如何發展出來?
還有大腦的進化,腦容量是衡量腦袋大小的重要指標,在哺乳類動物當中,隻要身體尺寸大概相同,人類的大腦大概是其他哺乳動物的7倍左右,但是更大的腦容量就代表腦袋更大,弱點更明顯,所以在自然界很少會有動物選擇增加腦容量。
而通過未來戰士項目優化的人類,從第二階段結束進入第三階段開始,小腸、胃部、心臟和肺部的功能都會得到極為明顯的提升,但是腦容量卻沒有任何變化。
我現在的情況卻與之不同,腦容量增加,骨骼密度變大,各器官的工作模式雖然還未特殊變化,但是效率、器官的組成物質卻都有一些特殊的變化。
次元帝國傳授的知識技術已經到了一個特殊的限製區域,繼續深挖也找不出其中的答案。
難道是必須要我開啟宇宙大航海時代,才能夠給出下一階段的知識和技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