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穀村在王大山的帶領下,雖然各項事業都取得了不錯的發展,但在那個風雲變幻的60年代,新的挑戰總是接踵而至。
這一天,王大山像往常一樣早早地來到了村裡的核桃加工廠。
最近核桃油的訂單越來越多,他心裡既高興又擔憂。
高興的是村裡的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擔憂的是生產規模的擴大帶來了一係列新的問題。
剛走進加工廠,負責生產的老李就一臉愁容地走了過來:“大山啊,這可咋辦呀?最近原材料供應有點跟不上了,核桃的收購價格也漲了不少,咱們的成本增加了好多。”
王大山皺了皺眉頭,沉思片刻後說:“老李,你先彆急。咱們得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我覺得咱們可以和周邊的村子合作,看看能不能擴大核桃的種植麵積,增加原材料的供應。”
老李聽了,有些猶豫地說:“可是周邊的村子也都有自己的產業,他們願意和咱們合作嗎?”
王大山拍了拍老李的肩膀,堅定地說:“試試總沒壞處吧。咱們可以和他們商量,給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和市場渠道,互利共贏嘛。”
於是,王大山決定親自去周邊的村子走一趟。
他騎著那輛老舊的自行車,穿梭在各個村莊之間。
每到一個村子,他都耐心地向村長和村民們介紹翠穀村的核桃產業,以及合作的前景和好處。
然而,事情並不像王大山想象的那麼順利。
有些村子擔心合作會影響自己原有的產業,有些村子則對翠穀村的技術和市場渠道不太信任。
王大山跑了好幾個村子,都沒有談成合作。
這一天,王大山來到了一個距離翠穀村較遠的村子——石嶺村。
石嶺村的村長姓張,是一個比較保守的人。
王大山向張村長詳細地介紹了合作的方案後,張村長搖了搖頭說:“王村長,你們翠穀村的產業發展得確實不錯,但是我們石嶺村一直都是種糧食,對核桃種植一竅不通,而且我們也不敢輕易改變現有的種植結構啊。”
王大山微笑著說:“張村長,我理解你的顧慮。但是現在時代在發展,咱們不能一直守著老一套啊。核桃種植的收益比種糧食高很多,而且我們翠穀村可以給你們提供全程的技術指導,保證你們能種出好核桃。”
張村長還是有些猶豫:“話是這麼說,但是萬一核桃種出來賣不出去怎麼辦?我們可承擔不起這個風險。”
王大山連忙說:“張村長,這個你不用擔心。我們翠穀村有穩定的市場渠道,核桃一收下來,我們就會全部收購,保證你們不會有損失。”
在王大山的耐心勸說下,張村長終於有些心動了:“王村長,你說的這些確實很有吸引力。但是這件事我一個人做不了主,我得和村裡的乾部和村民們商量商量。”
王大山高興地說:“好啊,張村長。那我就等你的好消息了。”
回到翠穀村後,王大山一直在等待石嶺村的回複。
幾天過去了,石嶺村那邊終於傳來了消息。
張村長告訴王大山,村裡的乾部和村民們經過討論,決定和翠穀村合作,劃出一部分土地來種植核桃。
王大山得知這個消息後,非常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