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穀村在經曆洪水洗禮後,以全新的麵貌再次吸引了眾多遊客,鄉村旅遊愈發興旺,核桃加工與有機農業也穩步發展。
然而,王大山並未就此滿足,他深知時代發展日新月異,翠穀村必須不斷尋求突破,才能在這浪潮中始終保持領先。
這日午後,陽光暖暖地灑在村子裡。
王大山剛從核桃加工廠視察回來,路過村口時,看到幾個年輕人正聚在一起熱烈討論著什麼。
“你們在聊啥呢,這麼熱鬨?”
王大山笑著走上前問道。
其中一個叫小虎的年輕人興奮地說:“大山叔,我們在說現在外麵的大城市可流行拍照了,好多人都喜歡拍那種能留住美好瞬間的照片。我就想啊,咱們村這麼美,要是能有個地方讓遊客拍照留念,肯定受歡迎。”
王大山眼睛一亮,覺得這主意不錯,說道:“小虎,你這想法挺好。咱們村風景好,還有這麼多特色,要是能弄個拍照的地方,說不定能給鄉村旅遊添不少彩。”
另一個年輕人也附和道:“對呀,大山叔,還可以讓遊客穿上咱們農村的傳統服飾拍照,那肯定有意思。”
王大山點點頭,心中已然有了主意。
回到家後,他顧不上休息,便開始琢磨起如何打造這個拍照點。
晚上,王大山躺在床上,翻來覆去睡不著,腦海裡不斷浮現出各種關於拍照點的設想。
第二天一大早,王大山就召集了村裡的乾部開會。
“今天叫大家來,是想和大家商量個事兒。咱們村的鄉村旅遊雖然發展得不錯,但還得不斷創新。我覺得可以在村裡弄個特色拍照點,讓遊客拍照留念。大家覺得咋樣?”
王大山說道。
一位乾部皺著眉頭說:“大山啊,這拍照點聽起來是個新鮮玩意兒,可具體咋弄啊?而且會不會花不少錢?”
王大山解釋道:“咱們可以利用村裡的閒置空地,搭建一些具有農村特色的場景,像茅草屋、石磨盤這些,再準備些傳統服飾。至於資金,咱們可以先估算一下,看看能不能發動村民自籌一部分,再向上級申請點扶持資金。”
經過一番討論,大家對這個想法表示認可,並決定成立一個籌備小組,由王大山親自帶領,負責拍照點的規劃與建設。
籌備小組首先對村裡的閒置空地進行了考察,最終選定了村東頭一塊靠近果園的地方,這裡既能看到美麗的果園風光,又能遠眺青山綠水。
確定地點後,王大山帶領著村民們開始動手搭建場景。
大家分工明確,有的負責搬運石頭,準備堆砌石磨盤;有的負責砍伐竹子,準備搭建茅草屋。
“大山叔,這茅草屋的屋頂咋弄才像啊?”
一個年輕的村民問道。
王大山笑著說:“你看,這茅草要一層一層地鋪,從下往上,鋪得均勻點,這樣才厚實好看。”
說著,王大山親自示範起來。
在搭建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問題。
比如,茅草不夠用了,王大山便組織村民們到附近的山上割茅草;搭建茅草屋的竹子尺寸不合適,大家又一起想辦法將竹子修整到合適的長度。
經過半個多月的努力,拍照點終於初步建成。
茅草屋錯落有致,石磨盤古樸厚重,周圍還擺放了一些傳統的農具,充滿了濃鬱的農村氣息。
為了讓拍照點更具吸引力,王大山還組織村民們製作了一些具有當地特色的道具,如手工編織的草帽、色彩鮮豔的花布等。
同時,他還安排了幾個心靈手巧的婦女,負責給遊客穿戴傳統服飾。
拍照點開放當天,吸引了眾多遊客前來體驗。
“哇,這個地方太棒了,穿上這傳統服飾拍照,感覺像穿越回了過去。”
一位女遊客興奮地說道。
看著遊客們開心的笑容,王大山心裡也樂開了花。
然而,他並沒有因此而放鬆。
他知道,要想讓拍照點持續吸引遊客,就必須不斷更新場景和道具。
於是,王大山又開始琢磨著下一次的改進方案。
他走訪了村裡的一些老人,收集了許多過去農村生活的老物件,如老式的紡車、煤油燈等,打算將這些融入到拍照場景中。
“李大爺,您這紡車還能用不?我想放到拍照點,讓遊客看看過去咱們農村是咋紡線的。”
王大山來到村裡一位老人家中詢問。
李大爺笑著說:“能用能用,這紡車雖然老了點,但還結實著呢。你們拿去用,讓現在的年輕人也知道知道咱們過去的日子。”
在王大山的努力下,拍照點不斷更新完善,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
同時,翠穀村的知名度也進一步提高,不少周邊城市的旅行社都主動聯係王大山,希望能將翠穀村納入旅遊線路。
隨著遊客數量的增加,村裡的接待能力又麵臨新的挑戰。
一些遊客反映村裡的住宿選擇還是太少,希望能有更多不同檔次的住宿設施。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