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看著三個兒子,朱高熾心中就升起了自豪之情,論能生他絕對曆史上排的上一號,輪生養的好,那更是個中翹楚。
這些人一個個牛逼吧,嘿嘿,都得叫我爹。
朱高熾人逢喜事精神爽,氣色都紅潤了許多:“都起來吧,都近些來。”
三人齊步上前,朱高熾看了一眼滿意的點點頭:“不錯,各個都精氣神十足,這才是我大明太子和王爺們該有的麵貌,瞻墡這次立了功,想要朕賞你些什麼?”
“瞻墡不過與二叔言語周旋了些,情報交涉全都是朝廷定好的,不敢稱功,父皇若要賞,就賞新建的燕京大學一些地吧,再有就是派遣一些新科登榜的文進士給我暫時去大學授課。”
當初朱棣答應朱瞻墡讓他興建大學,此時應天府,順天府的大學都要開門了,順天府的取名叫燕京大學,應天府的取名為中京大學,順天府的建造速度快些,應天府的估計還得要些時日,隻要兩所大學建立,那麼大明南北中心都有一所大學了。
廣州府那邊為了兩所大學可謂是費勁了心力,建造是一回事,錢的問題好解決,而且是朱棣當初點頭批示的,又有朱瞻墡這位王爺做後台,所以建造速度很快。
隻是師資力量是個大問題啊。
南海大學這些年積累下的師資僅僅供給南海大學本身都不夠,現在這些學子們上學熱情極高,師資成了難題,所以朱瞻墡就想要向朱高熾要人。
這就讓朱高熾頭疼了。
因為朱瞻墡的南海大學經常有一些奇特的理論出來,在那些考科舉的文人眼中有些甚至是大逆不道,因為南海大學自己辦了學術期刊,是可以在上麵發表學術論文的,這些進士有些也會看看。
針對南海大學的奏折時不時的也有,總體來說在朝堂上這些東西都被認為上不得台麵。
主要是朱瞻墡的大學招收人數也多,又有麵相大眾的義務教育,這點才是這些人反對的重點。
為什麼呢?
因為學識文化漸漸的不再是稀缺資源了。
古代讀書可是很貴的,高門大族可讀書,寒門中隻有那些族中最優秀的孩子才有書可讀,讀書人,人人皆苦讀,有朝一日金榜登科,便如鯉魚過了龍門,換了新袍退了百姓身,便是官了。
現在朝堂上這些大臣們一個個都是這些人中最最優秀的那批人,他們比普通人聰明,當然也刻苦,他們掌握著最高等的文化,他們以此為傲,他們將會繼續讓他們的子孫後代優先掌握學習的權力,擁有更高的,更多的知識。
知識就像是一堵高牆,牆內文人才子高雅樂曲,家國大事朝政江山,牆外俗世蒼生。
牆內的人學的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但你若說要將牆推倒,讓牆外的人進來。
不行。
因為打心底裡瞧不起你,下等人。
而朱瞻墡所做的事情是讓所有人都可以上學,學知識,雖說其中大部分資質平平,但是上過學人便不會隻甘於在牆外生活。
農夫和漁夫的孩子有了和門閥貴族一樣學習的機會,這讓門閥貴族們為之不滿,憑什麼這些底層人可以獲得學習的機會?
你們應該去打漁,去種田,去街頭叫賣,去做木工,去做力工,你們的孩子也一樣。
但是朱瞻墡朱瞻墡所做與你所想背道而馳,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需要技術工,需要大量的科研人才,廣州府已經是個很好的例子,大量的大學生被各個商行哄搶,供不應求。
現在這些門閥們雖然有些意見,但是還沒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一個新興的階級正在產生。
現在朱瞻墡向著朱高熾要新科進士,這著實讓朱高熾為難了,倒不是不(本章未完!)
第293章洪熙文學獎
能下令,但是這些人心高氣傲,一身風骨,說不去就不去,你真要打他罰他,他也認著,深知這些人性格,朱高熾隻能無奈的搖頭。
“朕可以下令,但是這些人你得自己勸,勸說著願意去當學校先生的,朕絕不攔著,兼著做都行。”
“多謝父皇。”朱瞻墡狡黠一笑。
瞧著朱瞻墡的笑容,朱高熾就知道這兒子又要出餿主意了,立馬問:“瞻墡,你是想要做什麼嗎?”
“啊?沒有啊?”
“那你剛才笑什麼?”
第(1/3)頁
第(2/3)頁
“開心的。”
“朕還能不了解你?”
朱瞻墡略帶不好意思的一笑,反正自己要做的事情最終還得朱高熾點頭,便索性說了出來。
“父親,現在不是有永樂金榜嘛,近些年激勵作用極大,民間熱情很高,我想要效彷此法再創立一個獎項。”
朱高熾一臉的疑惑:“什麼獎項?”
“洪熙文學獎。”
此言一出,朱高熾外加朱瞻基和朱瞻墉都驚訝的看著朱瞻墡。
這套路……不是和之前一樣的嗎?
但是朱高熾的眼中倒是有了光,新皇帝上台,內憂先算是解決了,外患還沒搞定,他也得為自己做出一些項目來穩定民心提升政績,這不兒子把項目送上門了。
“你且說說看。”
“父皇,是這樣的,我朝文人墨客頗多,詩詞繁盛,文章寫的好的人那不是一個兩個,從朝堂到民間,可以說人人向文,所以我想舉辦一個評比比賽,評出每一年最好的文章,詩詞,並且嘉獎之,這些文章詩詞都將被冠以洪熙文學獎流芳百世。”
聽到這裡朱高熾人已經激動的不行了,他的執政基礎就是文官,現在為文人們搞個獎項,昭告天下,這些好文章都會被歸在一個大類目洪熙文學獎之下,那以後人家一談起來就會說洪熙大帝,那不是妥妥的千古流芳?
但是馬上他提出了擔憂:“古雲,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如何評選文學?”
朱瞻基也跟了上來:“父皇,以您的名義創辦文學獎項,怕是朝堂上的文臣們要起爭端。”
兩人都深知文臣的性格,極其不服輸,若是意見向左,定是要分個高下,若是說他文章不如其他人,那基本上是要以命相博了。
現在要以皇帝的名義評選,兩人擔心引發爭端。
“父皇,文人言語相爭千百年來從未停過,因為獎項或許激烈些,但是總得還是好處更多,而且兒臣的想法是獎項不評給朝廷上品級高於三品的官員,真有才華就等到致仕之後評選,也避免各種拍馬溜須導致獎項失真。”三品以上也就是各部尚書,內閣諸位,以及各地三司這些人不能參與評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