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不是,他到底要乾什麼?
“大同守軍戰敗的消息傳來後,英宗想要學習爺爺朱棣武征漠北,他不顧群臣勸阻,於七月十六日率20萬大軍倉促出發。”
朱棣:“???”
什麼都學隻會害了你!
接下來的事情發展,朱棣用腳趾頭想都知道會是什麼……
下一秒,果不其然。
“途中因組織不當、士兵未經戰陣,出現混亂,且時值雨季,道路泥濘,士兵餓死凍傷眾多。”
“……”
“明軍到達大同後,大同總督宋瑛等率軍與瓦剌戰於陽和,因太監郭敬從中作梗,明軍大敗。”
“……”
土木堡之變時,朱祁鎮所帶兵馬數量有不同說法。
《英宗實錄》和清修《明史》未記載具體人數,談遷的《國榷》記載軍隊與隨行非戰鬥人員共50萬。
穀應泰《明史紀事本末》寫“官軍五十萬”,但親曆者李賢在《古穰雜錄》中記載明軍有二十餘萬人。
天順年間翰林學士劉定之在《否泰錄》中記載“官軍私屬共五十餘萬人”。
朝鮮的《李朝實錄》則記載“皇帝領兵八萬親征”,綜合來看,朱祁鎮所帶兵馬實際約二十萬左右。
關於瓦剌的兵力,有學者考證其本部兵力約2萬,但也先當時作為蒙古首領,能夠指揮整個蒙古的兵力。
其出征土木堡時動員率較高,兵力應多於十萬,不過其中有部分韃靼兵,戰鬥力較弱,而瓦剌兵戰力相當可觀。
“此時,吏部尚書王直等勸諫英宗回師,但英宗不聽。”
“最後,在不知瓦剌軍隊主力方向的情況下,王振與英宗決定班師。”
“最初計劃是從大同經宣府、居庸關回京,但行軍途中王振為了衣錦還鄉,提議修改回朝行軍路線,改道蔚州。”
“後又擔心大軍踩壞家鄉莊稼而再次改道,延誤撤軍時機,而朱祁鎮卻渾然不知瓦剌軍一直尾隨在後。”
“明軍在土木堡被瓦剌騎兵圍困,因地勢不利,又無水源,人馬饑渴難耐。”
“瓦剌軍假裝退走,並派人來講和,王振中計下令移營,結果明軍陣勢大亂。”
“瓦剌騎兵趁機衝殺過來,明軍全軍覆沒,王振死於亂軍之中,明英宗朱祁鎮被俘。”
“隨行的一眾文官武將也都戰死沙場,皇帝也被俘虜,最精銳的三大營也全軍覆滅。”
“?”
“文官”武將戰死沙場?
他沒聽錯吧?
打仗哪來的文官?誰打仗帶文官?!
朱元璋:“?”
朱棣:“?”
朱高熾:“啊?”
朱瞻基:“?!”
前朝眾人:“……”
乾:【這段曆史寫的很奇怪。誰打仗帶文官全部首腦出動啊。】
據《明實錄》記載,朱祁鎮正統十四年七月親征時,有名有姓的隨行文官有15人。
包括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刑部右侍郎丁鉉等。
而土木之變陣亡名單中的文官則有43人,包括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野、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鼐等。
“誰家好人打仗帶文官呀?”
“真是個大聰明。”
“嗯,不愧是大明戰神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