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外部因素肅清以後,孫權開始廣招賢才,名士諸葛瑾、魯肅、陸遜等豪傑被招至麾下,這同時也安定了地方大族及賓旅寄寓之士的心。”
“在江南局勢趨於穩定之後,孫權用了5年的時間三次進攻江夏郡,最終擊殺了殺父仇人黃祖,並收獲了一員大將甘寧,告慰了孫堅的在天之靈。”
“公元208年,曹操率軍南征,在大敗劉備之後寫信勸降孫權,信中說到: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
“要知道,此時的孫權也僅僅隻有27歲,麵對雙方如此巨大的實力相差,再加上江東看似一邊倒的主和派,孫權還是能夠冷靜地做出正確的判斷。”
“事實證明,他的選擇是對的。”
緣來:【27歲的我在電子廠打工,麵對未來非常迷茫。】
“實際上,曹操的兵力隻有從中原帶來的士兵15萬,加上收複原劉表的兵力8萬,總計應該在20餘萬左右。”
“而且曹操的軍隊內部還存在著磨合度不足、疾病蔓延,不善水戰等不利因素。”
“孫權在兵力派遣方麵也耍了一個小心眼,他答應給周瑜精兵5萬,實際到賬人數隻有3萬,還派遣了老將程普前去牽製周瑜。”
“如果周瑜戰敗或者背叛自己,孫權還有一定的兵力可以另圖他謀。”
“劉備這頭有幸存人馬1萬人,再加上劉琦的士兵共計兩萬餘人,所以赤壁雙方投入的兵力其實並不多,總計應該在30萬上下。”
“赤壁之戰的結果大家都應該很清楚了。”
曹操方麵
軍事失利:曹操大軍遭受重創,死傷無數,軍隊士氣低落,其號稱的八十萬大軍(實際二十餘萬)損失慘重。
戰略收縮:曹操放棄了短期內統一南方的計劃,率殘軍退回北方,轉而專心經營北方地區,鞏固自己在北方的統治。
孫權方麵
領土擴張:孫權取得了江夏郡及以江陵為中心的南郡,占據荊州中部,擴大了疆域,鞏固了江東地區的統治。
勢力鞏固:通過此戰,孫權的威望和影響力得到提升,在江東地區的統治更加穩固,同時也增強了東吳軍隊的信心和戰鬥力。
劉備方麵
獲得地盤:劉備集團攻下了除南郡外的其他荊州四郡,占據荊州的江南部分,有了自己的穩定地盤,為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實力提升:赤壁之戰的勝利使劉備的名聲大振,吸引了更多的人才前來投靠,如諸葛亮等謀士和關羽、張飛等武將,提升了劉備集團的實力。
赤壁之戰初步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麵,改變了東漢末年的政治格局。
uuuuc:【製衡吧、】
哎呦:【啥時候都給自己留一手。】
藍天白雲:【這確定不是老陰b嗎?】
u阿丹:【怪不得彆人不服他,不信自己手下】
“赤壁之戰勝利後,孫權協大勝之餘威出兵進攻合肥,並派張昭攻打九江郡的當塗縣,但這兩路兵馬都沒有什麼收獲,從此合肥也成為了孫權的眼中釘和畢生的痛。”
猴哥:【已解鎖孫十萬!】
“公元209年,周瑜在與曹仁相持一年多的時間後,終於拿下了江陵,並提出了圖謀益州軟禁劉備二分天下的設想,但此時的孫權的一係列操作卻讓後來人對曆史中周瑜的死有了不同的見解”
“首先是孫權既批準了周瑜提出的二分天下的計劃,有又采納了魯肅維護孫劉聯盟,將江陵借予劉備的建議。”
“其次是心胸寬廣,常有小喬常伴左右,官場情場都處在春風得意狀態下的周瑜卻在回江陵的路上,突然死在了巴邱,年僅35歲。”
“這就不得不讓後人對當麵一套背後一套的孫權產生了質疑,周瑜的死也標誌著以孫策為代表走擴張路線的東吳已經不複存在。”
孫權:“???”
這怎麼可能?!
周瑜:“”
周瑜之死主要有以下幾種說法:
曆史記載據《三國誌》等正史記載,周瑜在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於巴丘。當時他正準備出征益州,在返回駐地江陵途中突然染病,病情加重後不治身亡。
二,說是周瑜在赤壁之戰後與曹仁的戰鬥中受了重傷。
儘管距離負傷已過去一年多,但他未得到充分休養,長期勞累加上舊傷複發,最終導致他的病故。
三,在那個戰亂頻繁的時代,醫療條件有限,周瑜常年征戰在外,可能感染了當時流行的疾病,如瘧疾、傷寒等,加上長期的軍旅生涯操勞過度,身體抵抗力下降,病情逐漸加重而去世。
還有陰謀論說法。
這種說法主要來自一些民間猜測和文藝作品演繹,並無確鑿曆史依據。
有人認為周瑜之死與孫權或劉備有關,比如孫權擔心周瑜勢力過大難以控製,或者劉備為了自身利益設計陷害周瑜等,但這些都隻是猜測,缺乏史實支撐。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