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多彝音祭龍地,委會新設立傳今。
地名演變傳至今,奔多村名久流傳。
奔多村的傳奇
一
彝語中的秘密
隨著輕盈的腳步,我踏上了尋村蹤的旅程,每一步都仿佛在與大地的脈搏中共鳴,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我的目的地,昆明市東川區銅都街道的東北方,一個名為奔多村的地方。這個名字,在耳畔回響時,顯得平凡無奇,然而,在彝語的韻律中,它卻蘊含著深邃的奧秘——“小補丹”,意為“燒紙祭龍”。
這個名字,如同懸掛在空中的古老謎題,靜靜地等待著我去揭曉。它仿佛是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門戶,對我而言,既充滿了好奇,又激起了無儘的向往。彝語,這古老的語言,承載著厚重的曆史與文化,而“小補丹”這個詞,似乎隱藏著關於土地、信仰和傳統的深刻篇章。
我站在奔多村的入口,目光穿梭於錯落有致的房屋和曲折蜿蜒的小徑之間。村莊的氣氛寧靜而祥和,然而,彝語中的“燒紙祭龍”卻像是一根無形的刺,輕輕刺痛了我的好奇心。在這現代文明的邊緣,我驚歎於這份對古樸儀式的執著守護,仿佛時間在此刻靜止。
我踏入一戶人家,用最簡單的彝語試圖與村民們交流。一位麵容慈祥、眼角含笑的老奶奶輕輕迎上前來,她的眼神溫暖而深邃,仿佛能洞察遠方來客心中的善意與好奇。我謙卑地用彝語詢問:“小補丹,燒紙祭龍,這究竟意味著什麼?”
老奶奶的眼神變得深邃而悠遠,她放下手中的活計,緩緩開口,聲音中帶著彝族祭龍儀式的莊嚴:“這是我們彝族的傳統,一種對神靈的敬仰與祈求。我們燒紙,是為了緬懷祖先,也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正如我們每年農曆二月間舉行的祭龍節一樣,祈求天龍的庇佑,保佑我們村寨平安,五穀豐登。”
我心中湧起一股莫名的暖流,仿佛一扇古老而神秘的大門,在我眼前悄無聲息地緩緩開啟,引領我走向那遙遠的過去。我繼續追問,老奶奶的故事如同展開的一幅幅畫卷,緩緩在我麵前鋪陳。她講述著,每年農曆的特定時刻,村民們會聚集在村中的祭壇前,點燃香燭,燒紙祭拜,以此感謝神靈的庇佑。
我沉浸在這個古老儀式的敘述中,感受到了彝族傳統文化與自然的和諧共鳴。我明白,這個村莊不僅僅是一個地理坐標,它是一個活生生的文化寶庫,承載著彝族人民的曆史記憶和信仰傳承。
我決定深入探索彝族文化的核心,駐足於奔多村,揭開彝語的神秘麵紗。我將追尋彝族的“燒紙祭龍”儀式,探索其背後豐富的曆史故事,體驗彝族人民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感受這個古老民族的文化魅力。奔多村,這個名字,如同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指南針,將引領我踏入一個充滿未知與奇跡的世界。
二
曆史的回聲
奔多村的曆史,宛如一條靜靜流淌的河,承載著時光的沉澱與流轉,仿佛一本塵封千年的古卷,輕輕翻開了明末清初的篇章。它的故事,如同厚重的史冊,每一頁都記載著這個村莊的興衰更迭,訴說著一段段波瀾壯闊的歲月傳奇。
在那個動蕩的時代,奔多村如同一棵嫩芽,悄然在群山之間紮根。它曾是會澤縣集義鎮的邊緣角落,隻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村落。然而,隨著曆史的腳步前行,村莊的命運猶如江河般曲折,起落之間儘顯曆史的波瀾。
新中國成立後,行政區劃的巨變如同春潮湧動,奔多村也在這股潮流中經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從集義鎮的邊陲之地,逐漸蛻變成為新村區奔多鄉的核心。1956年,東川礦區迎來關鍵轉折點,奔多村正式劃歸東川礦區,與和平鄉合並,成為推動礦區發展的重要力量。
1959年,隨著東川市的建立,奔多村再次成為這個新興城市的組成部分。和平人民公社的成立,賦予了它新的使命和責任。1963年,行政區劃的調整再次將奔多村納入奔多人民公社,而到了1964年,它又回到了和平人民公社的庇護之下。
時光荏苒,歲月如梭,1984年5月,奔多村隸屬達貝區,正式建立奔多鄉,開啟了其新的發展曆程。1988年,行政區劃的調整使得奔多鄉轉變為村公所,2000年正式更名為奔多村民委員會,隸屬於新村鎮。
2005年,奔多村迎來了一個新的名字——銅都鎮奔多村民委員會,這個名字不僅彰顯了它所在地區的經濟特色,也見證了村莊的成長與蛻變。2011年,行政區劃的再次調整,使得奔多村隸屬於銅都街道奔多村民委員會,正式成為一個街道級的管理單位。
奔多村下轄的龍潭、腰店子、元寶山、小奔多、鄭家村、大竹箐以及樟木箐7個村民小組,每個小組都承載著獨特的曆史與故事。它們猶如七顆星辰,鑲嵌在這片曆史的沃土之上,閃爍著時代的光芒。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