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石窩名彝語遠,堅石山凹蘊古韻。
新委立地文化新,地靈人傑煥生機。
賴石窩村的傳說
一
山凹中的秘密
我的腳步踏上了這片古老的土地,開始了尋村蹤的旅程。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我一路向上,終於來到了位於銅都街道東方14千米的賴石窩村。村子坐落在海拔2100米的高處,隱匿於群山環抱的深山凹中,宛如一顆明珠鑲嵌在青山綠水之間。
賴石窩小組,承載著村落的靈魂,繁盛而寧靜。在這裡,我感受到了一種獨特的寧靜與和諧。地麵露出的黑色尖石頭,在雨水的侵蝕下顯得更加斑駁,歲月的痕跡如同曆史的見證,訴說著這裡的故事。
村民們熱情地向我介紹著賴石窩的由來。他們說,這裡的地名有著一個關於石頭與雨水交織的古老傳說。相傳在很久以前,賴石窩地區遭受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旱災,乾旱使得山泉枯竭,莊稼顆粒無收,村民們生活陷入困境。
就在這時,一位勇敢的年輕人決定挑戰自然,他相信隻要找到一種神奇的力量,就能解除旱災的詛咒。於是,他帶著一顆堅定的信念,翻山越嶺,尋找解除旱災的秘密。經過漫長的探索,他終於在山坳中發現了一塊黑色的尖石頭。
這塊黑色的尖石頭,據說是天地間的一塊神石,它擁有著神奇的力量。年輕人將石頭帶回村子,按照古老的儀式進行祭拜。奇跡發生了,雨水開始滋潤大地,旱災得以解除,賴石窩的村民們因此迎來了豐收的喜悅。
為了紀念這位勇敢的年輕人和神奇的黑色尖石頭,村民們將這個地方命名為“賴石窩”。這個傳說,如同賴石窩的魂魄,代代相傳,成為村子的精神象征。村民們相信,隻要堅守信念,就能戰勝一切困難。
置身賴石窩,一種獨特的文化氣息悄然沁入心扉。這裡的村民們,世代居住在這片土地上,他們勤勞、樸實、善良,用雙手創造著美好的生活。我走進村民家中,看到他們熱情地邀請我品嘗當地的特色美食,講述著關於賴石窩的故事。
這裡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關於石頭與雨水的傳說,它更是一個關於信念、勇氣和團結的故事。正如瀘州交界長灘壩的九口鍋,常年積水不乾,傳說中若這些石窩乾涸,瀘州將起火。這不僅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也象征著人們對於信念的堅守、勇氣的展現和團結的力量。賴石窩的村民們,正是憑借著這種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在這片土地上耕耘,創造了屬於自己的幸福生活。
我站在賴石窩的山凹中,仰望藍天白雲,感受著大自然的恩賜。這裡的秘密,不僅僅是一個傳說,它更是一段曆史,一種文化,一種精神。賴石窩的故事,將永遠鐫刻在我的心中,成為我人生旅途中一段難忘的記憶。
二
曆史的分割
賴石窩村的曆史,如同一條蜿蜒曲折的河流,源遠流長,可追溯至久遠的古代。它宛如一位沉默的旁觀者,見證了曆史的滄桑巨變,承載了無數動人的故事與深刻的記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賴石窩村曾是會澤縣的一部分,它的曆史被一道無形的分割線劃分為兩個不同的行政區域。
上半部隸屬於待補區的金牛鄉,下半部則屬於集義鎮。這兩個區域雖然相鄰,但在行政上卻分屬不同的管轄範圍。這種分割,仿佛一道無形的鴻溝,讓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的賴石窩村村民們,各自擁有了不同的人生軌跡與命運篇章。
1951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賴石窩村的曆史迎來了新的轉折點。兩半部分的村莊終於合並,歸入了奔多鄉的管轄之下。這一合並,如同春風拂過沉睡的田野,標誌著賴石窩村村民們終於迎來了屬於自己的鄉級管理組織,他們心手相連,共同為村莊的繁榮與發展揮灑汗水與智慧。
隨後,1956年,賴石窩村劃歸東川礦區並入和平鄉。這個時期,賴石窩村的曆史與東川礦區的開發緊密相連,見證了中國礦業發展的輝煌曆程。1958年,賴石窩村成為東川市的一部分,而到了1959年,又歸屬和平人民公社,設立了賴石窩大隊。
1963年,賴石窩村再次發生行政區劃的變化,歸屬岩腳人民公社。1964年,又回到了和平人民公社的懷抱。這一時期的賴石窩村,沐浴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春風中,村民們滿腔熱忱地投身到農村集體化建設的浪潮中,為國家的工業化進程添磚加瓦,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1984年5月,賴石窩村迎來了新的變革,劃歸達貝區,並設立了賴石窩鄉。這一時期,賴石窩村開始著眼於農村經濟的新發展,村民們的生活水平也隨之穩步提升。
1988年1月,賴石窩鄉改設為村公所,隸屬於新村鎮。2000年1月,村公所又改為賴石窩村民委員會,繼續隸屬於新村鎮。在這一階段,賴石窩村不斷深化各項改革,持續推進鄉村治理體係的健全與完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