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進士與明經_和未來宰相做同窗_思兔閱讀 

12 進士與明經(1 / 2)

眼前的這個才隻有十六七歲的少女臉上未施粉黛。

可她對於未來的美好憧憬卻讓她看起來很美。

那讓樂五郎也不禁想起了自己年少時所懷抱的夢。

他也曾是很多人口中的神童,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相信自己將來必有一番大作為。

隻是……

如今他已近而立,卻隻是在這間小院子裡,空耗年華。

“一同考上?”樂五郎不禁這般笑問孟瑤。

孟瑤則是朝氣滿滿地答道:“嗯,一同考上。”

可樂五郎卻說:“若你考上的是明經科,你的同窗考上的則是進士科,你們二人又如何能算是一同考上?”

樂五郎又道:“阿瑤,你何不去問問你父親,如今他每日上朝能見到的官員,無論大小,有誰是明經科出身的?你又可知道,為何你認為我之才華必在你父親之上,可你父親卻從來都未曾真正瞧得起我?”

這可真是為人君子者所不會問出的問題。

可偏偏,點出了這件事的人,正是如今處境尷尬的樂五郎。

樂五郎看向他的外甥女,毫無避諱地坦言道:

“因為我雖年少成名,卻耐不住寂寞。我想要早些做個有用之人,便在十四歲那年就去考了明經科。

“到頭來,卻隻是自毀前程,蹉跎了那麼多年都沒能等來一官半職,隻是得了一個毫無用處的虛名。

“但你父親,他卻是真正的進士出身。可以食君之祿,忠君之事。”

小舅舅所說的這些或許曾在某個時刻,在孟瑤的腦袋裡閃現過那麼一回兩回。隻是她從來都未有仔細想過這些事。

“可我……可我……”

“可你並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與抱負?”

當樂五郎問出那句話的時候,他便笑了。

他看向被孟瑤攤開在書案上的那卷卷軸,也又看了一眼他所寫出的那道策問,問:“阿瑤,當你看到這一題時,你當真什麼都沒有想到?”

孟瑤先是連忙向小舅舅行了一禮,而後便在思量了片刻後說道:

“我看到這題策問時,似是想到了……韓非子之《五蠹》。其中有言‘是以人民眾而貨財寡,事力牢而供養寡’人多了,糧食自然就不夠吃了。”

孟瑤低著頭說出了這句話。

待到說完之後,她試著把頭抬起來,看向她的小舅舅。

隻見樂五郎身上的氣勢這便不如方才那般盛了,也對她說道:“你且繼續說。”

孟瑤便又思索了片刻,試著說道:“隋文隋煬二帝時,雖有苛政,但隋朝開國之時,天下滿目瘡痍,人丁經過百年戰事,已然凋零。自是可用來耕種的田地多,吃糧的人少。可人口之增長,幾代便能翻番,用來種糧食的土地卻不能。故……隻要再給隋朝一百年,待到人丁滋生,他們必也……”

樂五郎到底還是被外甥女的這一應題給逗笑了。

“我要是考官,見你這麼答題,必然是會讓你落榜的。考官出此策問,是想要問考生有無辦法解決當下的難題。可你倒好,另辟蹊徑,告訴考官隋朝確是沒有那麼好。”

樂五郎越想越覺得有意思,他說:“但也著實有趣。乍一聽到,覺得你是未說無用之言。再一想,又覺得你這回答,有溜須拍馬,盛讚當今聖上之嫌。可真要細細品一品,還會覺得這倒也有幾分真知灼見。也虧得你一下就想到了韓非子之《五蠹》,裡頭早已算出了人口之增長與糧食之增產,其速完全不同。”

見小舅舅竟然說自己想的應題還“有幾分真知灼見”,孟瑤高興了起來。她試著對小舅舅露出笑容,而她的笑也將樂五郎逗得又笑了起來。

發自內心的笑總是能夠感染到他人的,這對甥舅也便在陳設簡單的屋中因如此簡單的誇讚而笑了好一會兒。

不,其實這不能算是簡單的誇讚。

因為即便被樂五郎說她這回答“有溜須拍馬,盛讚當今聖上之嫌”,孟瑤都覺得開心,也覺著這和平時老師誇她經義背得好,詩賦作得佳,還誇她會用典,能在文章中旁征博引都要有所不同。

樂五郎也便是在此時繼續說道:“阿瑤,這是事關國之政事的策問。現在你已答上一二了,也覺出這其中的有趣來了。那你便不如再來想一想。

“如若你讀了很多的書,也考中了明經科,得了個才女的好名聲,但往後卻依舊要像一個尋常女子那般待在後宅,與江山無關,更與這策問中所問到的社稷無益。你會甘心嗎?”

這下,孟瑤便真的沒法立刻點頭了。

她覺得自己矛盾極了。

考進士並非她所願,考明經才是她已然想好了要做的事。

可是,滿腹經綸如她小舅舅,都在考中了明經科後等了十六年都等不到一紙調令。

那……她呢?

待到她考中明經,她難道就會有何不同了嗎?

如此,在曲雲闊考上進士科時考上明經科——這又真的是她所願了嗎?

更甚至,就好像小舅舅問她的那般。

若曲雲闊考上的是進士,她考上的則是明經,那他們二人又如何才能算是一同考上了呢?

見孟瑤陷入了沉思,樂五郎便又勸道:

“你年歲尚輕,根本不必那麼著急。如若你隻是覺得明經科比較簡單,你就去考了明經科,那便隻能讓你往後的每一步都難上加難。”



最新小说: 劍來:寧姚做大,秀做小 三國:屯兵百萬,你管這叫普通縣令? 從反向攻略蝙蝠俠開始 炮灰棄女的長生修仙路 不原諒,不複合,霍少他覬覦我 大秦:我爺爺是秦始皇 我在末世獨自升級 萬國之國 訂婚不出現,我改嫁小叔你急什麼 諸朝幫我收集曆史文物[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