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淮搖頭,有心想要說一句火器才是未來戰爭的發展方向,卻又一時間不知道該怎麼說服虞允文,想了片刻方才說道:“虞舍人可以想象一根巨大的鐵管,一頭堵死,塞上火藥,再塞上一顆鐵球,點燃火藥,爆炸之後,十斤重的鐵球以遠超弓弩的速度,咻的一聲砸到敵軍軍陣中,是何等場麵。”
其餘人滿臉疑問,虞允文卻是博聞強識得多,聞言直接笑道:“老夫道是何物,這不就是二十多年前,蜀中懷明大師所試製的霹靂弩嗎?”
劉淮有心吐槽為什麼宋國所有有關火藥的武器都喜歡加霹靂兩個字,又想問一問懷明大師是什麼鬼,還想說為什麼會將大炮起名叫霹靂弩,這玩意跟弩有什麼關係?
但最後,劉淮還是隻能在心底默默感歎一句,天下聰明人何其多也,哪怕是穿越者也隻是知曉曆史發展之人而已,哪怕沒有穿越者,終究還會有人能繼續推動科技發展的。
仿佛看到了劉淮臉上的疑問,虞允文繼續說道:“懷明大師乃是蜀中高僧,精通丹道……”
這句話本身就很值得吐槽,因為丹道是道士的看家本事,懷明大師一個大和尚也精通,就像藍翔出身的大廚勇奪世界杯一般混搭。
但也無所謂了,因為儒釋道三家在唐朝時就開始合流,到了宋朝都快成大雜燴了,正應了‘三教原來本一家’之言。
“……及至靖康大亂,懷明大師悲憫世人,想要造出能讓大宋克敵製勝的武器。在一次煉丹中,丹爐有霹靂之聲,隨後竟然破碎,爐頂陷入木梁。懷明大師受此啟發製作了霹靂弩。”
“失敗了?”劉淮詢問。
虞允文歎了口氣:“自然是失敗了,一開始懷明大師用掏空的鐵木作筒,卻發現若是火藥裝得多,鐵木就會炸開,火藥裝得少,石球則飛行不遠。而且鐵木雖然堅硬,卻依舊是木頭,火藥爆炸幾次後就會起火,難以堪用。”
“後來懷明大師又用鑄鐵作筒,然而鑄鐵若是太薄,依舊會炸開,太厚又過於笨重難以移動。後來又有石球質地不佳,在筒子內就會被擊碎;然而換成鐵球就得在筒子內加入更多火藥,筒子又得加厚等一係列毛病。後來更是出了一次火厄,兩名弟子殞於其中,以至於最後懷明大師心灰意冷,徹底放棄。”
“有識之士聽聞這個結果,也就對此不抱希望。”虞允文最後搖頭說道:“以懷明大師這等驚豔之人也無法,隻能說明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劉淮默默點頭。
懷明大師其實已經將坑都踩了一遍了,比如火藥配比問題、炮筒材料學問題與炮彈力學問題。在基礎科學沒有普及的階段,想要搞定這些問題全得靠經驗。
換句話來說就是從失敗中摸索,比如黑火藥配方,那就得一點一點修改到最佳配比為止。
如果站在曆史的角度來看,火炮的前置科技都已經成熟,就差臨門一腳了。
事實上,後世考古界發現的最早一門火炮就是西夏所鑄造的,通體銅鑄,長約一米,重二百斤,前膛,藥室,尾銎一應俱全,已經是成熟的工藝。
按照曆史發展,西夏會在六十六年後滅國,也就是說,在六十六年之內,第一代火炮技術就會初步成熟。
現在之所以火炮還沒有出現,並不是因為科技水準不允許,而是因為所有人都不知道這玩意能統治戰場數百年,並被稱為戰爭之王。所有人都不知道軍事科技要往這個方向發展。所有人都不知道應不應該往這個方向投入財力物力。
這也就是穿越者的最大作用了。
無論哪個時代,人民才是社會的最大推動者,也是新事物的創造者,單單靠穿越者一人,哪怕有三頭六臂也沒辦法改天換地的。
但穿越者可以用超前的眼光指出發展的方向,避開一些大坑,少走一些彎路。
就比如現在,劉淮大約記得黑火藥有三種成分,配比大概是一比二比三,至於具體的完全不知道。而對於冶金他更是一竅不通,根本無法鑄造靠譜的炮管。
受後世電影中沒良心炮的影響,包括劉淮在內,都以為一個汽油桶薄厚的鐵皮,就可以承受大炮發射時的膛壓。但參與某部電影的製作後,劉淮才聽到軍事專家說,沒良心炮是設定標尺之後,將汽油桶埋在地下,用大地當作炮筒,從而解決炸膛問題的。威力是很大,但缺點就是根本沒有辦法快速移動,隻能當作固定炮位。
也因此,炮管鑄造那真是個需要召集工匠,發布懸賞來讓專業之人解決的專業問題。
深思片刻之後,劉淮抬頭剛要說話,卻見有一軍使前來,直接躬身行禮之後說道:“洞庭湖水軍張六麻見過諸位上官,俺家統製有軍情,請諸位上官至西采石。”
話聲未落,複又有軍使前來,卻是靖難大軍的軍使:“都統郎君,石統製遣俺來報,大江西邊有煙塵起,似有大軍調動。”
劉淮眼角一跳。
中場休息時間結束了。
金軍開始出招了。
“管七郎,帶二十個人,與我一起。”劉淮吩咐了一句,就將手中的霹靂彈扔到一邊,對李琦抱歉說道:“李統領,照理說應該好好款待於你,隻是軍情緊急……”
李琦連忙擺手:“劉都統勿要客氣,既是統製軍令,俺也要先回營,準備廝殺的。”
說到這裡,李琦還是不由自主的看了一眼堆在身邊的那一大筐火器,不由得心中暗歎。
早知道就不背這麼多來了,沉死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