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淮抬起頭看,看著魏勝,同樣也是眼含淚水。
“父親如何會瘦成這副模樣?”
魏勝笑著說道:“勤於兵事就會如此,風刀雪劍之下,自然也就成了糙臉漢。”
劉淮點了點頭,心中卻是有些不信。
因為魏勝比較數月之前,已經瘦了太多,頭發從花白變成了白多黑少,仿佛不到一年,他就已經人到暮年一般。
劉淮知道,戰爭固然十分摧殘人,卻也到不了這種程度,尤其對於如同魏勝這等天賦異稟的大將更是如此。
魏勝短短時間衰老到如此程度,與他連續受傷有很大關係。
尤其是第二次,為了掩護運送糧草撤離的百姓,魏勝親率輕騎斷後,身中數箭,血都不知道流了幾斛,算是徹底傷了元氣,即便到如今已經修養了許多時日,卻還是十分虛弱。
“大郎,起身吧。”魏勝笑著看著身後躬身行禮的眾人:“你不起來,他們也不敢站直,在這大日頭之下,都不好過,且回到節度府再說。”
劉淮起身點頭:“這是自然,還請父親上車,孩兒在一旁持兵護衛。”
說著,劉淮不由分說將魏勝扶進了馬車,隨後同樣上馬,手持長兵,真的猶如一名親衛一般,護送著魏勝向臨沂城內而去。
魏勝所說的節度府就是之前臨沂縣衙所在,卻並不是魏勝那個不倫不類的忠義軍節度使的節度府,而是劉淮這個更加不倫不類的靖難軍節度使的節度府。
雖然魏勝這個節度怪異,但讓人一聽就知道是個虛職,是榮譽頭銜。但劉淮的靖難軍節度使總是會讓人聯想到定難軍節度使,不禁讓人深思,朝中是不是有什麼深意,想要用這種辦法來敲打劉淮。
須知道定難軍節度使就是夏綏節度使,上一個比較知名的定難軍節度使喚作李元昊,就是那個先向宋國稱臣,後來又叛宋,將各路宋軍打得滿地找牙的西夏國主李元昊。
但劉淮本人卻不在乎這個。
靖難軍節度使挺好的,雖然宋朝的節度使沒有開府的權力,但他可以開曆史倒車,主動賦予自己這項權力。
此時靖難軍節度府已經開張大吉,不願意領任何與宋國沾邊官職的何伯求成為了第一任長史。
對於此等荒唐逾矩之舉,無論是魏勝還是陸遊,又或者是張孝祥全都是心知肚明,卻也全都當沒看見。
邊地自然有邊地的規則,打贏戰爭才是邊地最為重要的事情,其餘的規矩都得向後退一下。
再說了,沒有這個節度府,如何能團結那些不想投靠宋國之人?
就比如李通這名金國前宰相,寧可在節度府當個參軍,都不願意獲宋國封賞,出任州郡,難道還能強迫他主動施政?
還有立了大功的梁球、梁肅兄弟,他們是真正的人才,卻也有自己的堅持。梁球身段還靈活一些,梁肅就是鐵了心的不願意當宋臣了,連忠義軍中的官職都不想擔任,就怕來日說不清主從,稀裡糊塗在史書上留下一筆宋臣的名頭,那多惡心。
抵達節度府後,文武按照順序分為兩排,劉淮將李通等人介紹給魏勝之後,就坐在了武官上首的位置,將主位讓給了魏勝。
“這次是給大郎的接風宴,但是難得諸位來的如此齊整,正好共同議事。”待所有人都入座之後,魏勝方才緩緩說道:“此番依舊是由大郎來主持,老夫來補充。”
劉淮屁股底下的凳子還沒有坐熱,就立即起身,向四周團團拱手。
他倒也沒有廢話,從懷中掏出一張紙來,一開口就石破天驚。
“第一件事,也是最為重要的事情,乃是減少兵馬。”劉淮望著靖難大軍、忠義大軍、武成軍、東平大軍等幾個軍頭:“現在靖難大軍一萬三千人,忠義大軍七千,武成軍一萬,東平大軍一萬,以山東東路的民力養如此多的兵馬,對於恢複民生過於艱難,必須精簡兵馬。”
此言一出,雖然魏勝含笑點頭,其餘人皆是紛紛變色。
這個起手式可太像是來奪權的了。
靖難大軍在兩淮進行了一輪大型擴軍行動,將宋國給的軍額給填滿了,但這些兵馬卻並不都是掌握在劉淮手裡,而是有一部分被招募進了天平軍之中。
那句話怎麼說的來著?
山東義軍雖然團結一心,但即便是大鍋飯,也得分到碗裡來吃方才可以。
然而即便辛棄疾等天平軍將領帶走了七千兵馬,去東平府歸隊,靖難大軍也有一萬三千人,而且都是在兩淮打過硬仗的精銳,戰鬥力冠絕其餘軍隊。
更彆說劉淮的鐵杆張白魚已經是東平軍總管,統帥一萬東平軍。
如此一算,劉淮在山東有壓倒性的優勢,足以搞一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當個土皇帝過把癮了。
呼延南仙當即起身:“劉大郎君,你所言的精簡兵馬,是僅僅裁撤我們其餘幾軍,還是靖難大軍也要精簡一些。”
劉淮的發言被打斷,卻也不能不回應這名武成軍總管:“自然是要一視同仁。”
呼延南仙冷笑了一聲,剛要說話,卻聽到劉淮繼續說道:“但我說的精簡兵馬,與你們想的不一樣,而是整理戶口,編訂軍戶,從頭到腳徹查一遍,莫要有遺漏。現在的常備兵馬屬實是太多了,人吃馬嚼,哪有那麼多錢糧?”
呼延南仙一愣,見原本麵色緊張之人皆是恍然,也是訕笑了兩聲,當即就坐了回去。
劉淮的意思很簡單,並不是要將這些兵馬全都攆回家當老百姓,而是山東東路養不起這麼多常備兵,想要進行土地兵製度,藏兵於民。
多給你們一些職分田,你們自己種地養自己,到了戰時再集結起來,進行作戰,到時候厚發軍餉,並且有賞賜。
簡單來說就是唐朝府兵製與明朝衛所兵製的混合變種,再加上一點點募兵製的影子,形成了如今山東的兵製。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山東百廢待興,哪裡有那麼多的錢糧去養四萬兵馬?把山東父老骨頭都碾碎了榨油都不成啊!
雖然府兵製會養出割據的節度使來,衛所兵製會將士兵變成老農,而這套藏兵於民的軍製沒準會集兩者之所短,將軍隊變得既獨立又不能打。
但現實問題就是這樣,並不是事事都有最優解,往往得需要在一堆糟糕的選項之中,選出那麼一個不那麼糟糕的。等到機會成熟之後,再行撥亂反正。
“今後兩年,金國將會大亂,正是咱們的機會,所以一切都要以休養生息為主。”劉淮繼續說道,語氣中已經有些嚴厲:“我知道你們這些大將中,有些人還滿腦門子想著建功立業,但我此時也明確告訴你們,不成的,打了一年多,山東民力已儘,戰士也已經師老兵疲,再打下去,沒準金賊還在,咱們自己就要內裡生亂,民怨沸騰了。”
“而等待金國內亂快要完結,各方皆是疲憊不堪,宋國將兩淮修整的差不多了,有能力北伐之時,才是咱們的用武之地。”
“這就是整套戰略了,還望各位知州、諸位將軍能將這番言語跟兒郎們說清楚。”
見沒有人反駁,劉淮繼續說道:“所有兵馬,納入山東義軍元帥府管轄,由我父魏公為元帥,統領全局,山東東路暫時在益都府、濰州、萊州、登州、寧海州、密州、莒州、沂州、海州設立九個衛所,軍中戶籍管理皆在衛所中管轄,隻有山東元帥府才有軍隊召集與調動的權利,其餘人隻有建議權,無決策權。”
說到這裡,下首的一些人明顯是鬆了口氣。
劉淮此時依舊將名義上的大權讓給了魏勝,雖然實際實行起來,肯定是劉淮充當執行者,但這樣一來,雙方的矛盾也會熄滅於無形。
隻要不發展到火並奪權就好。
而另一些人則是有些遲疑。
這些人大部分是軍頭,他們雖然已經將軍冊給了魏勝,並且接受魏勝在軍中安插親信,但還是保持一定的獨立性的。
此番若是將軍籍都轉到新成立的衛所,那麼就真的要成了魏勝的部將了。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從剛剛開始就充當刺頭的呼延南仙卻是率先出言:“大郎君這番言語有理,我武成軍立即著手處理此事。”
見周圍人詫異轉頭看向自己,呼延南仙苦笑著說道:“武成軍的情況究竟如何,諸位又不是不曉得,經曆了數年勞而無功的大戰,麾下兒郎們早就疲憊,有許多人甚至連婚配都沒有,若不是這番在邳州還算有些功勞,說不得連家都回不得了。”
要說這些山東良家子被金國折騰的確實是夠慘,不過相比較來說,當日跟著呼延南仙一起叛出金國水軍大營的那兩千多人日子要好過許多,畢竟是充當解放者回到家鄉的,鄉親父老也能高看一眼。
但跟隨徐文南下的那六千多人就慘了,什麼都沒有撈到不說,反而落下了助紂為虐的罪名,若不是回軍時跟著忠義軍搶運了邳州糧草,得了些賞賜,此時連家都難回。
經曆了這麼一遭之後,頗有些良家子已經心灰意冷,想要解甲歸田了,此番正好能給他們一個說法。
最起碼免上幾年的稅賦也行啊!
見呼延南仙都已經妥協,其餘人更是無話可說,紛紛點頭示意。
劉淮見狀,繼續說道:“以下宣布常備兵馬數額,首先是武成軍。”
呼延南仙抬頭,對上劉淮的眼睛,連忙低頭拱手聽令。
“武成軍有兩千五百的軍額,駐紮在益都府,以應河北金軍,由李通李參軍協助,將剩餘兵馬納入衛所管轄,劃分職分田,軍籍民籍要分開。”
李通起身應諾,而呼延南仙是見過這位金國相公的,立即就躬身行禮,隨後連討價還價都沒有,立即坐回原位,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默然不語了。
這劉大郎準備當真充分,竟然將前金國相公都拿出來壓自己,還能有什麼好說的?
再說了,衛所也得需要官員來充任,也得從軍中調任,到時候也方便老兄弟們找條出路。
“東平軍同樣有兩千五百軍額,與忠義軍一起駐紮沂州,以應對邳州徐州。由何伯求何長史協助分劃地方。”
何伯求與張白魚同時起身應諾。
“靖難大軍有三千軍額,屯兵沂水縣,居中調遣,此番事由我還有陸遊陸先生親自負責。”
“諸位,這就是修改軍製的全部了,舉手表決吧。”
說到這裡,劉淮頓了頓,竟然沒有提忠義大軍,隻是催促所有人表決是否同意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