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朝。
海玥在稿紙上構思完了答案,抬手拿起茶杯,品了一口茶水。
科舉六場考試,最後這一場的殿試,待遇確實不同,內侍還為每位考生斟上禦茶,茶香氤氳中,讓眾士子們作答。
但在殿前侍衛持戟而立,目光如炬,翰林學士負手巡場,時而駐足觀覽的氛圍下,沒幾個考生敢真正喝茶,頭甚至都不敢抬起來,就在那裡埋頭苦寫。
所以海玥淡然飲茶,就顯得比較醒目了。
他這一伸手,幾道目光頓時轉過來。
等到拿起茶杯,平穩地飲茶,周圍幾乎所有巡場的官員,都望了過來。
甚至由於海玥座次靠前,連張璁都看了過來。
對待一心會,這位內閣首輔沒有什麼特彆大的敵意。
他的權勢欲望極強,但防備的是入閣的嚴嵩,在禮製上發動攻勢的夏言,至於一心會,成員年紀太小了,根本不可能對於他這一代產生衝擊。
即便如此,處於同樣受天子寵幸的待遇,張璁對於這個小輩,也有一種下意識的審視。
況且嚴嵩的獨子嚴世蕃也是一心會的成員,此次殿試,沒有看到對方的身影坐在場中,對於張璁來說,是有些失望的。
鄉試他並沒有做什麼安排,但恰恰是那場風波提醒了,會試中給主考官黃綰施加影響,讓嚴嵩水平不足的獨子高中。
一旦榜上有名,自然有士林非議,無窮無儘的麻煩等待著這父子倆。
手段很卑劣,但權力之爭,向來就是如此,有我沒他。
在缺了桂萼的情況下,張璁更不允許內閣裡麵再有掣肘,將有限的精力從新政轉回內鬥之上。
上升勢頭異常迅速,又有資格取代自己的嚴嵩,必須打壓下去!
海玥喝茶歸喝茶,卻沒有回望張璁的注目,他不是真的分神,而是調整好心態,以最佳的水平答題。
殿試的題目是嘉靖親自出的:“朕惟人君,奉天命以統億兆而為之主,必先之以鹹有樂生,俾遂有其安欲,然後庶幾儘父母斯民之任,為無愧焉……”
“子諸士,明於理,識夫時,蘊抱於內而有以資我者,亦既久矣。當直陳所見所知,備述於篇,朕親覽焉,勿憚勿隱。”
當時在國子監押題的時候,王慎中、趙時春等人都考慮過,會不會出與安南相關的題目,畢竟這場對外戰爭,牽動著朝野上下的心,而今已然一觸即發。
但現在看來,年輕的嘉靖並未激進,出的題目依舊是四平八穩。
看似長篇大論,實則就是四個字,治國、民生。
對此海玥早已有了腹稿,有了中心思想,共十六個字——
均田,擇吏,去冗,省費,辟土,薄征,通利,禁奢。
再擴充一下就是:
田均而業厚,吏良而俗阜,冗去而蠹除,費省而用裕,土辟而地廣,征薄而惠寬,利通而財流,奢禁而富益。
其中再加上了一段話:“臣觀史冊,見三代以後之能富其民者,於漢得一人焉,曰文帝……”
說起來,海玥對於這篇文章其實並不算多麼滿意,至少以他後世的觀念來看,雖然言之有物,但終究是老生常談,不外乎勤政愛民那一套,具體的策略新政其實早就在做了,毋須他講。
但治國不在文章裡,在具體的執政中。
文章隻是文章,用來考試罷了,而他就要爭一爭一甲!
真以為殿上高座的天子,準備閱卷的滿朝重臣,要看一位根本沒有絲毫執政經驗的讀書人,在卷子裡高談闊論,指點江山?
那活該排到三甲後麵去。
這邊海玥胸有成竹,打好草稿,開始不緊不慢地謄抄。
相比起宋朝的殿試,可以提前交卷,甚至一開始出現了哪個學子最快交卷,證明才思敏捷,就被點為狀元的情況,明朝殿試是不允許提前交卷的。
到了殿試結束的時辰,試卷才會統一回收、彌封,交由讀卷官評閱。
在這樣的製度下,海玥留了空餘時間,應付突發狀況,同時刻意不追求早早答完,以顯得對待天子的題目態度不認真,可謂將細節做到了極致。
而在他之前的會元林春,答完的時間就要早得多,剛剛抬起頭,就見一眾重臣的視線交錯過來,趕忙垂下腦袋去,又不好再寫,頗有些如坐針氈的感覺。
待得海玥停筆,再過了一盞茶的時間,隨著雲板三響,收卷的時間到了。
少數沒寫完的貢士也被迫擱筆,哭喪著臉看著禮部官員依次收卷,將墨卷裝入黃綾封套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