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友江轉身快步走進屋內,不一會兒,雙手穩穩地扛著一杆大秤走了出來。
那秤杆看起來有些年頭了,被磨得光滑發亮,秤砣在他手中晃蕩著,發出清脆的碰撞聲。“來,咱這就開始稱柴火。”
他洪亮的聲音打破了周圍的寧靜。
大家迅速行動起來,開始搬運柴火準備稱重。
可誰都明白,林宇和王大春一冬天需要3-5噸柴火來熬過漫長寒冬,要是一捆一捆全稱重,非得把人累垮不可。
於是,他們默契地決定先稱一車柴火的重量。
眾人齊心協力,將柴火一捆一捆地碼放到車上,直到堆得滿滿當當。經過一番稱量,這一車柴火大概有800&nbp;斤。
簡單一算,要拉夠過冬的柴火,大概還需要拉7&nbp;-10車。
剛把這一車柴火裝完,天空中就飄起了細細的雨絲,打在人的臉上,帶來絲絲涼意。
王玉芬抬眼望著天空,神色有些擔憂,趕忙說道“這雨看著一會兒就得下大,咱要不要找些東西把柴火都蓋起來?”
楊友江聽後,笑著搖了搖頭,解釋道“妹子,這時候砍下來的柴火本身就是濕柴,被這點雨淋一下沒啥大不了的,沒必要遮蓋。”
話音剛落,楊友江像是突然想起了什麼,一拍腦門說“對了,你們買這些濕柴回去,生火可費勁了。要不我給你們帶些乾柴回去,引火方便。”
林宇一聽,眼睛頓時亮了起來,連忙說道“那可太好了,大叔。乾柴容易點燃,在灶坑裡冒煙還少。不過,大叔,你們家還有乾柴呢?我們來好幾天咋沒看見?”
楊友江嗬嗬一笑,臉上洋溢著自豪的神情“有,哪一年我準備的柴火都不少。跟我來。”
說著,楊友江大步朝著後院走去,林宇、王大春和王玉芬趕忙跟在後麵。
後院的牆根沿著山坡,上麵堆放著一大堆的柴火,上麵用秸稈遮蓋得嚴嚴實實,幾根粗壯的大木頭穩穩地壓在上麵,以防秸稈被風吹走。還有一些爬藤類植物,沿著柴火垛爬的老高,隱約間能看見幾個紅丹丹的果實,也不知道是什麼。
“這些都是沒剁的,廈子裡還有剁完的。”楊友江一邊介紹,一邊又領著大家來到了廈子。
推開門,隻見廈子裡沿著牆根,剁好的柴火擺放得整整齊齊,碼放的老高。
楊友江笑著說“你們要什麼樣的都行,儘管挑。”
看到這一幕,王大春忍不住張大了嘴,由衷地讚歎道“大叔,你可真是個居家過日子的好男人。”
楊友江聽了,笑得更燦爛了,臉上的皺紋都舒展開來,嗬嗬一笑說道“哪有,就是一個人閒不住,每天這捅咕,那轉悠轉悠,有活就乾,不然也悶的扛不住。”
看到楊友江家裡堆放得滿滿當當的柴火,林宇心中不禁泛起一陣感慨。
靠山吃山,這話一點不假,隻要人不偷懶,這吃穿用度基本就不用發愁。
林宇轉身,對楊友江說道“大叔,你這乾柴可幫了大忙了,你看這乾柴怎麼賣,我買一些。”
楊友江擺了擺手,豪爽地說“買啥買,這能值幾個錢,你們拿去用就是,算我送的。”
林宇連忙拒絕“大叔,那可不行,你這也是辛苦積攢下來的,哪能白拿。”
這時,王玉芬也在一旁說道“老楊大哥,你的好意我們心領了,可這柴火你準備得也不容易,我們不能壞了規矩,該給錢就得給錢。”
楊友江拗不過他們,隻好說“那行,你們看著給點就行,都是實在人,也彆太客氣。”
經過一番商量,雙方終於達成了一致。
不知不覺間,外麵的雨已經越下越大,豆大的雨點砸在地麵上,濺起層層水花。天色也漸漸暗了下來,這樣的天氣顯然不適合趕路。
於是,林宇他們決定在楊友江家留宿一晚,等第二天再離開。
第二天清晨,雨過天晴,空氣格外清新。
林宇和王大春坐在馬車頭,手裡握著韁繩,精神抖擻。王玉芬則帶著兩個孩子坐在堆滿的額柴火上,滿心歡喜。
離開家好幾天,終於要回去了。
另外,他們還把殺了的野豬肉帶了一部分回來,有了這些物資,今年一定能過個好年。
一場秋雨一場涼,馬車緩緩前行,路上的風帶著絲絲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