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臣還想再舉薦一人,此人名為王徵,早年喜愛古器和機械,曾研製過水力、風力和載重機械,還將其寫成了一部書。”
“名為《新製諸器圖說》。”
“之後又與瑞士傳教士鄧玉函一起編譯了《遠西奇器圖說》。”
“此人對於機械方麵有非常高的造詣,或許能對太子殿下有所幫助!”
王徵.....
朱慈烺回想了一下,印象中好像聽說過這個名字,據說是明朝的機械大師。
甚至被人和徐光啟共稱為‘南徐北王’。
有傳言說,他當時甚至研發出了蒸汽機。
不管這個傳言是真是假,朱慈烺還是記下了這個名字,準備明天讓錦衣衛前去宣旨。
大明想要發展,以後肯定會用到各種器械,這樣的人才可不能錯過了。
隨即,朱慈烺又道:
“這個名字本宮記下了,明日就派人去找。”
“另外,本宮明日也會派人去尋找合適的地方建造火器研究院,在這之前,本宮先在東宮給你找一個合適的地方。”
“不論需要什麼人、或者需要什麼材料,都可以從兵仗局和軍器局調用。”
“本宮再給你撥十萬兩銀子,用作前期經費,不夠了隨時跟本宮說。”
畢懋康聽到這話,趕忙拱手道:
“太子殿下放心,臣一定不會讓太子殿下失望的!”
“隻是不知道太子殿下目前最需要什麼樣的火器?”
《軍器圖說》上麵記載的火器種類實在是太多了,想要一起研究根本就不現實。
所以畢懋康想知道朱慈烺目前需要哪種火器,然後他著重研究。
朱慈烺則是一臉認真的說道:
“雖說大明現在的火器都需要進行改良,但本宮現在最需要的,就是燧發槍!”
朱慈烺說著,這次打開了《軍器圖說》,然後將燧發槍那一頁展示在了畢懋康麵前。
隨後繼續說道:
“大明現在擁有的火銃質量實在是太差了,炸膛的風險極高,導致士兵們都不怎麼喜歡使用火器。”
“而且每到梅雨天的時候,火器就無法使用了。”
“所以目前最需要的就是研發出一種新的火銃取代現有的火銃,這本書上提到的燧發槍就是最完美的替代品!”
畢懋康思索了一下,隨後開口道:
“太子殿下,老臣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是有件事情老臣必須要提前告知你。”
“老臣之前大概估算了一下,一把燧發槍的製作成本最少也在十兩銀子左右,而一把普通的火銃隻需要三兩銀子甚至更低。”
“所以想要大量生產燧發槍的話,需要很大一筆錢!”
這大概也是曆史上為什麼崇禎不支持畢懋康改良火器了,因為實在是太費錢了。
製造一把燧發槍的錢都可以製造三四把普通火銃了。
崇禎那個時候哪裡還有錢啊!
雖然崇禎沒錢,但朱慈烺有啊!
就算撥給了戶部一千五百萬兩白銀,內帑現在還有差不多三千萬兩白銀、外加幾百萬兩黃金。
等抄完山西八大皇商,最少又是五千萬兩銀子的進項。
更彆提他還有係統這個外掛了,裡麵積攢的係統貨幣隨時隨地都能兌換出一億兩白銀!
所以,太子爺還真不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