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陣“吱呀”的響動後,客房的大門打開了,王品福一閃身進得屋來,轉身關好門後,就朝內走去。一進門,就見亨書勤正自端坐在太師椅上駕著雙臂閉目養神,身姿卻依然挺拔卓立,和平日裡正坐也沒見有多大的差彆,王品福走近時,難免猶豫了一下,正待悄悄回轉出門,卻見亨書勤不知幾時睜開眼,正看著他。
王品福喚了一聲老爺,亨書勤開口道:“現在什麼時候了?”
“已至午時了。”
“東西都備好了嗎?”
“是的,老爺。除了這屋子裡的行李還沒有收拾外,其他的一應都備好了。馬也喂飽了,掌也修了,又著人放了好一陣,馬車也檢查過,都收拾乾淨了,隨時可以出行,其實這些一大早就在準備著呢。另外老爺剛剛吩咐的事已經辦妥了,要現在拿進來嗎?”
“嗯,時侯也差不多了,先拿進來吧,照我們當初的規矩,分兩次讓四兒看看。”
王品福聽後,咧嘴笑了,“想當初東少爺、九少爺弄這事的時候,也是我辦的,自是曉得的。時間過的真快,不想這又馬上輪到四少爺了,這可顯得早了點。”說完感慨了下後,轉身出門準備去了。
亨書勤進了隔間,看兒子正睡的香甜,雖有些不忍,仍是堅定地輕搖起兒子臂膀,一邊說:“四兒,醒來,該起了。”
亨亞日被驚動,便醒了過來,見是父親正斜坐在床邊喚他,於是先喚了一聲父親後,趕忙一骨碌爬起。亨亞日起身穿好衣服,又就著屋角處用木架托起的水盆,用清水淨了淨臉後,又細細擦乾手臉上的水跡。隨即,父子二人從隔間出來時,卻見王伯正在廳堂的桌前忙活著。身側一個篾條編織的小竹筐,上麵搭著的蒙布半敞,王伯正自筐中把一叢叢的事物取出。亨亞日定睛一瞧竟是三從葉子,一一分彆擺開,平鋪在已經搭好的桌布桌麵上。
亨書勤吩咐道“亞日,你且去近前看看,這分彆是禾苗、韭菜和蒜苗的葉子,你去指給我看看,每一種分彆對應的事哪一個。”
亨亞日此時已然清醒,自是想起睡前父親吩咐的事情,隻並不知這葫蘆裡賣著什麼藥,卻也不著慌,就著桌上的茶水潄了漱口,就來到桌旁坐定,定睛打量那三從綠色葉子。三從葉子中除了其間一叢葉子顯較寬大,中間部分略顯輕折外,餘二者左看右看,除咋眼看去的一叢葉子較為挺長,另一從就較粗短,外形看上去就似短從是長從中去除了一截所得一樣,其餘就是不太看得出有多大的分彆。
亨亞日轉頭看了一眼自家父親,隻亨書勤一時卻並沒開口說話。亨亞日伸出手,從桌上每從葉子中都取出一顆,細細端詳起來,還分彆拿起左右搖晃,又用手摩挲掐捏葉子,然後歸位,思索。終是給他瞧出了中間細微的差彆來。隻是亨亞日心內呐喊著:可是,可是,就算我知道了中間的區彆,可我還是不知道誰是誰。
亨亞日紅著臉,抬頭望著父親。亨書勤似是未覺,對兒子說道:“都看清楚了,可看出什麼嗎?”
亨亞日囁嚅的答道:“父親,我自是看清楚了,可是……”
“可是什麼?”
“可是我看清了差彆,可是我壓根就不知道每一種東西原本長的是什麼樣的。”
亨亞日說完,隻亨書勤並不理會他,卻又對王伯說道:“品福,把整棵的拿出來,給四兒看看。”
王品福於是先把三從葉子挪至桌麵一邊,就又揭開筐沿的整塊蒙布,把尚帶著泥土的三把植株一一拿出,在放在桌麵上,一一分開擺好後,就退至一旁,束手靜立,側旁觀戲起來。
亨亞日再次打量起這些植株來,又轉頭去看早先已經看過的葉子,一一對比,這才把葉子也植株一一對應起來後。對應之後,亨亞日也不嫌臟,拿起尚帶著泥土的植株,一種一種仔細的觀察起來,根係、株莖、分支的抽葉,甚至就連株莖上退化的腐皮也細觀摩挲,抵近鼻端嗅了嗅。一刻之後方才終了,亨亞日抬起頭,望向父親,欲言又止,臉上羞愧之意更甚。
亨書勤也一直看著兒子的行動,看見終了,才開口說道:“品福,把東西都收了吧。四兒,你也去洗洗手,然後我們再一起說話。”
王品福把事先準備的桌布一提,就整個把植株、葉子甚至是泥土就用整個布包好,然後把它又放回竹筐裡。桌子上很是乾淨,但王品福似是仍舊不放心,又用抹布整個把桌子擦了一遍才罷。這時亨亞日已洗罷手轉回,卻也沒有在桌前坐下,一直行到亨書勤的身邊,挺首恭立。亨亞日一直沒有開口,隻是把目光看向自己父親。亨書勤想了想後,方才說道:“四兒,剛才幾樣東西都看清楚了嗎?看得分明嗎?”
“是的,父親,可是…….”
“可是仍然不知道哪個是禾苗,哪個是韭菜,哪個是蒜苗,是吧?”
亨亞日小臉猛的一下有些漲紅,不敢對視父親的目光,羞愧的回道:“是的,父親。”
亨書勤看著兒子這個樣子,不由和王伯對視了一眼,竟不約而同的二人一起麵帶輕笑。兒子站在一旁垂頭喪氣的,卻不得見。
亨書勤正顏,開口說道:“四兒也不必如此,說起來這也算是吾家的一項傳統,隻是你接受考驗時候稍早了點。至於說考驗的結果,其實接受考驗的除了極有限的幾個先輩外,大家的差彆有限的很,嗯,我當初也差不多如你一般。”
亞日聞道後,情緒方才略有好轉,不由又好奇的問道:“傳統?什麼傳統?”
“自然就是這個考驗本身就是這個傳統,到了適宜的年歲,家裡是要組織的。平日裡不許說,也不許議論,尤其是對家裡未經傳統考驗的子弟後輩更是嚴禁講起。雖說考驗的結果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樣的經曆,但這是一個好的傳統,隻有經曆之後方知其寶貴,日後你也便會自知。而且將來你也是有必要把這項傳統延續給你這一脈的後人的,至於這個傳統的考驗或者說意義是什麼,我暫先不說明,容你日後自己思考,切不要人雲亦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