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馬六甲海峽後,海麵上航行的船隻便驟然多了起來,無數的商船穿梭於這條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水道上,為海峽兩岸乃至整個南洋地區帶來無儘的商機和繁榮。
站在船頭舉目遠望,海麵上波濤滾滾,卷起了白色的浪花,在遠處顯得格外壯觀。各式各樣的商船漂浮在海麵之上,巨大的帆影,高聳的桅杆,粗大的煙柱,轟鳴的汽笛聲,船上來回穿梭的人影,構成了一幅宏大而又喧嘩的畫麵。
天空豔陽高照,陽光照耀在海麵上,發出粼粼的波紋,讓人感到溫暖和舒適,但同時也讓船上的水手們感到幾分渾噩,幾分疲憊。
“延鋒號”離開亞齊後,航行時間不過三天,便抵達了淡馬錫島漢口港今新加坡)——一座因貿易和航運而興起的港口。
在馬六甲海峽,因這條繁忙的黃金水道而先後興起了兩座極為繁盛的貿易港口,那就是馬六甲和淡馬錫。
馬六甲在13世紀滿剌加王國時期便開始逐漸興盛,尤其是大明搞出的轟轟烈烈的鄭和船隊下西洋活動,進一步刺激了馬六甲的發展。
是時,鄭和船隊每次出航,都要攜帶上萬以上的人員和大量的物資停靠馬六甲,於是,大明為了獲得一處穩固的海上物資補給中轉港,便開始用大量的資源來營建馬六甲城,鄭和甚至親自在馬六甲修建立了專門的倉庫與防禦工事。
這不僅僅是因為馬六甲本身有成為繁華港口的潛質,處於相對弱勢的地位也讓當地土人更樂於迎接明朝官方勢力的介入,試圖依托大明的扶持,籍此逐步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而鄭和也是出於雙重因素的考量,決心將這座看上去依然像是破敗漁村的小港,建設為大明王朝的海外黃金港。
馬六甲的統治階層為了同印度洋來的阿拉伯商人親近,主動放棄了原先的印度教信仰,皈依伊斯蘭。但在外交上抱大腿),是一直緊跟明朝設置的朝貢貿易體係。
不過,馬六甲城與世界上所有靠貿易為主要營生手段的港口都不太一樣。諸如波斯灣地區的霍爾木茲島,同樣地域狹小,卻為了維護海洋貿易的主導權而需要維持一支規模不小的艦隊。地中海上的威尼斯與熱那亞,則更是用有限的人口和財力,供養著全球名列前茅的海軍力量。
唯獨東方的馬六甲城,對於建設海上力量很不上心。相反,馬六甲素丹卻依靠從孟加拉和爪哇等地招募的雇傭軍,建立了一支較為強大的陸軍。畢竟,本地素丹王國一直將目光放在身後的馬來半島。他們依靠大明朝廷的支持,與企圖南下的阿瑜陀耶王國泰人一決高下。
正是這個原因,才讓遠道而來的葡萄牙人輕而易舉地在馬六甲海峽獲取了絕對的製海權,並順勢攻占了馬六甲城。
待葡萄牙人在馬六甲站穩腳跟後,立即將這座因貿易而興的港口發揚光大,將其打造成整個南洋地區最主要的貿易中心和航運中心,更是葡萄牙殖民者在東南亞地區的統治中樞,使得馬六甲城名操一時。
不過,1643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攻占了馬六甲因為齊國的存在,荷蘭人要比原時空曆史中晚了兩年奪取馬六甲)。根據他們同柔佛人的協議,這座港口城市由荷蘭人管理。但荷蘭人此時的戰略重心或者說經營方向已經轉移到了南方的總部——巴達維亞,對馬六甲的開發和建設不是很上心,導致該港地位急劇下降,僅作為荷蘭人控製海峽的一處海上基地。
1653年,齊國南洋商社以每年兩千漢洲銀元的價格將柔佛王國所屬的淡馬錫島租借下來,並持續不斷地投入重金加以開發建設,使之很快成為一處繁榮的商品集散地和優越的航運中心,並取代了馬六甲城成為海峽地區最大商貿中心的地位。
出乎大部分人的認知,淡馬錫島並不是在齊國掌控後才突然崛起為該地區最大的航運中心。
因為在很多早期的古代航海與地理記載中,已經有了對淡馬錫島的描繪。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優良的港口環境,讓一千多年前的早期航海家就對那裡印象深刻。
大概在公元一世紀前後,海上絲綢之路被逐步開發出來。來自地中海世界的希臘羅馬商人或是從波斯灣與印度海岸趕來的亞洲商人,都會經過淡馬錫島,去往位於安南南部的港口。安南的沿海在當時屬於漢王朝控製下的邊遠郡地,也是王朝吸納海上貿易財富的重要基地。一些從嶺南和安南本土出發的船隻,也會直抵淡馬錫島,同西方來的各類商人貿易。
不過,由於那時的航海技術限製,船隻都需要在相對平和的水域下錨。所以,淡馬錫島北部的柔佛海峽,就成為了過往商船最理想的停泊之地。島上早期的居民定居點與貿易口岸,也集中於北部,靠近馬來半島的地方。
淡馬錫島的風光一直持續到了15世紀初,一係列地區內的政治格局變動,讓它步入了黑暗的衰退期。
作為新一代的南洋霸主,齊國在很多方麵都超越了此前的葡萄牙與荷蘭,尤其是在戰略布局方麵,更是甩他們幾條街。
在第二次漢荷蘭戰爭期間,齊國人就注意到淡馬錫島的重要性和優越性,曾在這裡偷偷部署了一支精悍的海軍分艦隊,將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東西航線截成兩段,更是差點阻斷了荷蘭人往返歐洲的海上通道。
戰後未幾年,齊國便從柔佛素丹手裡獲得了淡馬錫島的經營開發權,靠近外海的地方被建起了一座功能設施齊全的港口城市。
為了與荷蘭人競爭,齊國人還特意將淡馬錫島設置為對所有船隻開放的自由港,讓途徑馬六甲海峽的眾多商船選擇停泊在淡馬錫島,以避開荷屬馬六甲當局的繁重稅收。
後來,隨著淡馬錫島的商業日益繁盛,往來經停的船隻數不勝數,齊國人發現這裡確是可以賺大錢,無儘的財富在這裡湧動。於是,齊國便索性直接掏出兩萬漢洲銀元將這座島嶼強行買下,成為齊國轄下的海峽總督區。
在隨後的二十多年裡,齊國又相繼從柔佛王國手中取得林加、廖內、賓坦、巴淡等數十座海峽附近的島嶼,進一步加強了馬六甲海峽東側海域的控製力度。
漢興十四年1684年),齊國為使海峽總督區背後擁有更為廣闊的戰略縱深,強迫柔佛王國將柔佛海峽北岸的大片土地割與齊國,逼得他們不得不將都城遷往更北的內陸地區,以避齊國鋒芒。
八年前,知道自己大勢已去的荷蘭人,便“主動”從南洋地區撤退。他們通過協議將包括馬六甲在內的一係列領地都全部交給了齊國人管理。
至此,馬六甲的衰落,淡馬錫島的興盛,已不可逆轉。
齊國之所以對淡馬錫這座島嶼這般看重,那還得追溯到太祖皇帝時期。
不知是何原因,從未踏足過淡馬錫島的太祖皇帝卻一直都對這座小島情有獨鐘。在海軍發展稍具規模後,便迫不及待地從柔佛王國手裡索取了這座島嶼。
有時候,人們不得為太祖皇帝超遠的戰略眼光和布局為之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