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知道,在七十多年前,齊國從英格蘭王國手中奪取孟買後,當年的太祖皇帝為何會以戲謔的口吻,將其命名為上海,與秦國鬆江府轄下的沿海小縣上海同名。
更沒有人知道,太祖皇帝當初為何會那般看重上海,要求當時的印度商社予以重點經營,持續開發,努力將其打造成印度地區的一顆經濟明珠。
是時,印度商社在印度西海岸控製了安豐今科欽)、永寧今印度西南沿海城市阿勒皮)、津門今卡拉奇),在東海岸控製了寧陽今印度朋迪榭裡,也譯作本地治理)、奉元今印度欽奈市,又名馬德拉斯),皆屬於沿海重要港口,不論是從地理位置來看,還是所擁有的人口數量來比較,都大大優於上海。
要知道,上海並不與大陸接壤,而且還是散布於外海的一串名不見經傳的七個小島,分彆為科拉巴島、小科拉巴島又叫老婦人島)、孟買島、馬紮貢島、帕雷爾島、馬希姆島和沃利島。
島嶼看上去不少,但其實加起來麵積還不到五十平方公裡,不僅遠離印度西海岸,互相之間還分得很開,交通隻能靠擺渡船,島上也沒什麼原住民。
這對於印度商社來說,這樣的土地委實沒有什麼經濟價值。
要不然,當年英格蘭國王查理二世在獲得這份嫁妝後,也沒怎麼看上眼,幾年後,就以每年10英鎊的象征性租金借給了東印度公司,由其負責經營。
那個時候,也就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西海岸沒有像樣的立足點,才將這七座小島當做寶一樣對待,不僅將其作為東方貿易的主要中轉點,後來更是將公司總部東方)搬到了島上。
不過呢,英國東印度公司在開發建設孟買時,遇到一個新的問題。
這些島嶼放在南亞貿易的大環境下雖然條件出眾,可是在內部小環境上,卻是小島林立,交通不便。英國東印度公司若是想把孟買發展成在印度西海岸舉足輕重的貿易據點,那就必須向內陸擴張,增加土地麵積。
但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實力有限,既無力奪取荷蘭、葡萄牙以及齊國的沿海殖民據點,也不敢貿然去招惹國力正處頂峰的莫臥兒帝國。
那怎麼辦呢?
沒法獲得陸地,那就隻能造陸了。
於是,英格蘭人準備在孟買七島進行填海造地,以此來擴充土地麵積。
填海造陸並非東印度公司的突發奇想,事實上在當時的歐洲,造陸是一種非常流行而且相當成熟的技術。其中的先行者就是荷蘭人和英格蘭人,不過兩者在技術路線上還有些區彆。
荷蘭人擅長圍海,通過在關鍵節點築壩攔截海水,用風車把被攔住的海水排回海裡,再用活水衝洗被圍住的地,隨即填充大量的泥土,最後可供耕種的沃土就出現了。
造陸對於英格蘭人是致富,對於荷蘭人則是求生,荷蘭有接近五分之一的國土都是填海填出來的。
英格蘭人則擅長填海,曾在英格蘭東部進行過大規模的砂石填海工程,用堆土在臨近海岸的淺灘上造出陸地。
而孟買七島的地理條件,正好符合英格蘭人擅長的造陸工程模式。七座島之間在退潮的時候,有淺灘相連,最早殖民該地的葡萄牙人則已經修築了一些長堤驗證了堆土的可行性。
另外,這些小島上又都是山地,把山炸開直接丟進水裡,既節省了原料運輸費用又能抹平地形便於城市進一步發展。
然而,英格蘭人的填海造陸工程還未實施多久,齊國人就將他們趕出了印度,並進占了孟買七島。
因為,太祖皇帝發話,要求印度商社對孟買重點開發建設,因此,齊國人在將英格蘭人逐出後,把實施填海工程的英格蘭技術人員悉數留了下來,繼續修長堤,圍海造陸。
紹寧十八年,太祖皇帝駕崩時,除了孟買島西北角和沃利島之間的大堤壩未建成外,其他六座小島之間已經修築起了長堤,使得各島初步連接在一起。
但是,印度商社在太祖皇帝故去後,為了節約經營成本,停止了造陸,以至於六座小島僅完成了長堤建設,堤壩中間地帶的填土造陸工程不可避免地爛尾了。
不過,作為主島的上海島即孟買島)港口卻是一個難得的深水良港,可停泊數千噸至萬噸規模的遠洋巨輪,這使得印度商社並未就此拋棄這裡,而是修建了大量的倉儲設施,作為重要的貨物中轉地。
可是,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隨著島上的人口和建築越來越多,使得上海的土地麵積已經不堪足用,甚至影響到正常的港口貿易活動和居民生活。
三年前,上海地方民政官遂向廣衛總督申請,對諸島和長堤圍出來的大片淺灘和沼澤進行填充造陸,以滿足整個城市的發展建設。
截止到去年為止,上海人口規模已達八萬之多,其中齊國人及齊印混血就有兩萬人。這麼多人口全都擁擠在幾座小島上合計約45平方公裡),屬實有些局促了點。
廣衛總督管轄麵積超過十萬平方公裡,北部與古吉拉特相鄰,東部與馬拉塔帝國接壤,南麵則是齊國的附屬國科欽王國的領地,原葡屬果阿亦為管區內的重要領地,境內控製的人口數量達五百多萬,每年僅征收的稅款就有八十多萬元,算的上實力雄厚。
對於上海地方政府要填海造陸以擴充城市用地的申請,廣衛總督府稍事論證評估後,便同意了他們的請求,撥付了十萬元初始資金後,就以徭役的方式,開始輪番征發轄區內的印度土著勞工進行造陸工程。
1737年11月2日,當李延良乘船抵達上海港後,便看到了整座城市仿佛就是一處巨大的工地,島上的幾座山頭也不時響起劇烈的爆破聲,宛如陣陣火炮轟鳴。
上海城中的建築物除了寥寥十餘棟葡、英時期留下的歐式建築外,大部分皆為東方傳統民居和漢州現代建築,若不是街道上有大量的印度土著人的存在,置身其中根本就感受不到是來到了異域他鄉。
齊國殖民印度已愈八十多年,通過一場又一場的殖民戰爭,已經在該地區樹立了絕對的統治力。雖然,到目前為止,齊國尚未完全征服和吞並整個印度次大陸,但在這個地區絕對是屬於主宰地位,齊國人更是成了高高在上的上等人。
馬車夫是一名在上海出生的印度土著,說得一口流利的漢語,在接到李延良一行人時,表現得異常謙卑和恭敬,甚至在李延良和曹煊登上馬車前,他還非常貼心地用衣袖使勁地擦了擦馬車踏板,唯恐怠慢了尊貴的客人。
李延良一身高級軍官的服飾,讓他從心底裡生出一股畏懼和敬服,以至於在迎接對方上車時,腰背彎得更低,言語也更加謙卑。
這可是來自齊國本土的大人物,萬萬不能輕慢了!
“二哥到了上海後,先找個地方安頓下來。”李延良扭頭看了一眼小叔和幾個堂弟擠上了另一輛馬車,隨即笑著朝曹煊說道:“我這邊還需要到駐屯軍司令部、廣衛總督府以及上海地方衙門打個照麵,順便交接一下任上的諸多軍務,怕是短期之內無暇照應你了。”
“無妨,延良隻管去忙自己的軍務。”曹煊擺了擺手,客氣地說道:“未來幾天,我正好帶著幾個夥計先好生考察一下上海和廣衛地區的商業情況,琢磨著從哪個方麵著手。待延良空下來之後,我再將得到的諸多信息說與你聽,幫著我參詳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