亂世者諸子百家
波瀾壯闊的太湖湖畔,一道道叱吒聲傳來,身如遊龍的少年一杆長槍舞得虎虎生風,大開大合的磅礴氣勢,卷起滿地沙塵,隨著最後力破千軍的一槍砸下,平靜的湖麵水花炸起,受驚的大魚紛紛躍出水麵,場麵頗為壯觀,引得湖上打漁人紛紛側目,叫好聲不斷。
趙牧劃著漁船載著卜香蓮阿房回到了湖邊,蒙恬上前接過魚簍幾人一道回到山腳的茅草屋。
一番洗漱,眾人圍坐在火爐邊。趙牧給幾個少年倒了一碗水,開口向蒙恬問道:“蒙小子,蒙氏效忠齊國數百年,蒙驁可曾對你提起過蒙氏一族緣何離齊入秦?”
“回趙老,家祖從未提及此事,雲夢澤遇到舅舅,舅舅也是含糊其辭,小子實在不知。趙老若是知曉還請告知小子。”
“蒙驁入秦之事,老朽多番打探倒是知道一些,至於真假我也不知。蒙驁曾對我說過:齊王親謀士而疏臣下,親諸子百家而疏士族。昔日樂毅攻齊,若不是百家門人為其內應,齊國也不會一敗塗地。蒙家先輩也正是因為儒家門人坑害才被樂毅所斬。蒙家一直向齊王提議與秦國聯盟攻打燕國,齊王不曾應允。後來樂毅收買的儒家門人在齊王麵前讒言,蒙氏被齊王下罪,隻有蒙驁逃出生天。”
蒙恬緊了緊拳頭:“趙老,我蒙氏一族其他人呢?”
趙牧一言不發,低頭喝了一口水。蒙家族人不言而喻。
良久趙牧放下竹筒感歎一聲:“天下苦諸子百家久矣!奈何天下士族皆是百家門人!
農人歸農家,工匠歸墨家,三教九流歸名家,文士歸儒道,謀士屬縱橫,軍伍從兵家,朝堂文官多法家,術士歸於陰陽家。亂世者百家也!百家之禍始於孔丘!”
孔丘其人士族之後,不過因年少清貧,以至親離遠疏。
嘗儘人情冷暖的孔丘立誌出仕,奈何沒有一身強健的體魄,孔丘無以抉擇隻能專注學問。
孔丘關注天下大事,常在士族相聚之時有意將自己的想法道與眾人聽,引得眾人紛紛叫好,孔丘因此也博得了一些名聲。
隨著孔丘名聲漸起,孔丘之名傳到魯王耳裡,魯王召見了孔丘。相談之後魯王並不認為孔丘具有超人一等的學識,隨意封了個閒職小官作罷。
初入仕途的孔丘並不甘心,決定開辦私學廣收士族門徒,魯王依舊不為所動,孔丘
為此煩心不已。
其時周王失勢名義仍為天下共主,諸侯王逢事依舊會上奏周王,與諸侯王接洽的是禦史大夫李乾,李乾德才兼備稱得上是位高權重。
李乾有一子名為李耳,李耳才學過人,李乾舉薦李耳於周王,周王很是欣賞李耳的才識,時常讓李耳隨李乾一道接待諸侯王。
李耳多次化解諸侯王對周王的刁難,引得諸侯王對其青睞有加三番五次邀請李耳為自己效力。李耳並非熱衷權勢,更加專注於學問,對諸侯王們的盛情相邀,李耳一一婉拒。
孔丘聽聞諸侯王邀請李耳效力遭拒,便前去拜見魯王,願意為魯王去遊說李耳。
魯王雖說不太看好孔丘,隻聽孔丘願意去說服李耳,自然是滿心歡喜的應允。
孔丘到了東周國以研討學識之名拜訪李耳,李耳不疑有他接待了孔丘。
李耳的學問見識使得孔丘驚若神人,更如雲中觀龍難見全貌。
在李耳的指點之下,孔丘才意識到自己的學識和政事觀點上的不足之處。
李耳短短幾天的教授孔丘獲益匪淺,感覺時機成熟孔丘便開口辭行。
李耳前去送行,怎料孔丘執弟子禮向李耳拜彆。李耳為人不爭,明白孔丘的意圖李耳也並未生氣,更是以上善若水之道點撥孔丘。
孔丘以李耳弟子的身份回到魯國,名聲大噪,一時間前來叩門拜師之人絡繹不絕,魯王也對其另眼相看,孔丘仕途步步高升。
孔丘開辦私學更是受到士族之人追捧,能拜師之人無一不是士族,所謂孔丘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所謂賢者便是世襲王族公卿之後。若非顧及常言的仁德之道孔丘斷然不會收平民子弟為學生。
孔丘帶領弟子重修古籍,作為傳道授業之典範,孔丘將李耳所授歸於自己,方才有了“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