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開山大典熱鬨非凡,孔丘的弟子邀約自己的親友為孔丘捧場,舉目而望滿眼皆士族,自成一家孔丘地位與諸侯王相差無幾。
眾多有心之人見孔丘如此,紛紛效仿方才有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盛況。
諸子百家因何而興?無外乎因為權利和財富!平民不可為官,士族子弟便成了百家哄搶的對象。
麵對官府和百家的雙重欺壓,九州之內百姓過得苦不堪言,不僅有繁重的勞役、徭役還得隨時被貴族征調兵役,百家也會巧取豪奪。
百家之初,門人為步入官門爭相拜入貴族門下,奈何大多寒門之後投效無門,心有不甘的寒門子弟借同門之誼轉而行商,有了同門的扶持這些人賺得了大量錢財。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見行商有利可圖,士族百家紛紛安排人手行商,士族百家之人相互勾結。天下商賈一半出自百家,一半出自士族豪強,至於平民在百家跟官家的打壓下除了投靠便隻得棄商。
隨著行商的人愈發增多,百家首領漸漸發現每逢戰亂之時,貨物出手的速度更快,尤其是自塞外的牛羊、戰馬更是有錢難買。
胡人殘暴長久以來邊關之地早有詔令:無通關手令禁止出關。邊關守將雖以兵家自居卻也算不得百家之人,商隊隻能在同門郡守的暗中操縱下出關一二。
箕子朝鮮、高句麗不止與中原素有往來,與胡人部落也來往密切。有中原權貴相助,前往箕子朝鮮、高句麗的商隊絡繹不絕。
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百家不斷的搬弄是非坑害正直的官吏,掇串諸侯國權貴挑動戰爭,九州之境戰爭不休,民不聊生。無論是齊國蒙驁還是趙國趙牧都是因為百家挑撥方才獲罪。
坊間傳言長平之戰趙國戰敗乃是秦國諜人離間所致,趙牧自是不信。
趙括從未上過戰場,秦國對趙括的能力知之甚少,若是趙括如趙奢一般天生將才,秦國豈不是自找死路。唯有諸子百家才能動搖趙王,若勝百家人舉薦有功,若敗了則是趙括無能還能順手送秦王大禮。
秦國與其他諸侯國不同,曆代秦王並不待見百家,有利則用無利則棄,從來不會得到重用,即便如居功至偉的法家衛秧也沒逃過車裂處死。
百家門人入仕者借同門之誼,以至於官場形成一個個不同的派係,同派之間官官相護打壓異己,朝堂混亂一片,各家都損失不少。
為了穩固利益,減少門人損傷儒、法、縱橫首領組織了第一次百家集會,百家齊聚一堂。
諸家約定由縱橫家挑起戰亂,法家協助儒家安排門人把控朝政,至於名家墨家則負責商隊交易之事,陰陽家道家則去誘導諸侯王出兵。
道家之主駁斥諸人:“各位也算是九州名士,享儘人間富貴,隻為一己之私而置天下萬民於水火,道家不敢苟同,就不留在此地掃諸位雅興。”
儒家之首勸道:“道首,且留步。儒道同出一家,不知可聽在下一二?”
道首冷冷一笑:“儒道一家此言怕不是有失偏頗,儒道並非一家!而是儒家出自道家。”
“道首,還請慎言。雖說儒道之間淵源頗深,如今儒家已是自成一體。”
“慎言?你儒家文獻也不過強取李耳始祖行德之言!若不是孔丘三番五次上門求教,始祖何故西出函穀關。”
“道首,過了!”
“儒家不過沽名釣譽之徒,一切所為自身權勢,仁政也不過替士族愚弄百姓而已。道家以周室為尊,周室即沒當以生民為道。捐軀赴國難,不染同族血!天下百家出道門!不知諸位又有幾人還記得始祖之令?與天爭,與地鬥,斬妖魔,為萬民定乾坤!若是外族來犯,我道家自當全力抵擋,即便滅門又何妨。若是九州之內自相殘殺,我道門願隱世不出!”道首言畢不等眾人反應拂袖離去。
道手的話卻令在場之人呼吸一滯,有儒首一般麵容猙獰,也有農首墨家矩子的慚愧。
道首拂袖而去,墨家相裡子也起身拱手:“諸位,我相裡氏一心專研術道,無心其他也不奉陪了。”
相裡子離開,鄧陵氏卻笑了,鄧陵一脈招納的大多都是坊間遊手好閒的青壯,這些人喜好爭強鬥勇,自稱遊俠兒。
麵對鄧陵氏的主動示好,儒首雖看不上鄧陵氏,不過各家商隊的護衛向來也是交由鄧陵氏。眼下場中之人離去不少,就連儒家也走了好幾個,儒首也隻得麵帶假笑應付幾句。
一場集會,百家四分五裂,各自以正統自居,九州愈加混亂。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