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第一戰——阪泉之戰_百戰安瀾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百戰安瀾 > 中華第一戰——阪泉之戰

中華第一戰——阪泉之戰(1 / 1)

阪泉之戰可以說是華夏第一場有記載的大規模的戰爭,對華夏統一的進程有重要的意義,是黃帝與炎帝兩部落聯盟在阪泉進行的一次生存地擴張戰爭,阪泉之戰的發生時間約為公元前26世紀。當然阪泉之戰更多是後世對於古代的一種記述,具體而言更多的是炎黃兩個部落通過不斷發展而發生的衝突,最終引起的對生存空間的爭鬥。因為過於久遠,無法對其中的主要過程進行詳細描述,在古文中,有神話色彩在其中。

戰爭背景

這個時代中,不得不提到,三皇五帝,是“三皇”與“五帝”的合稱。三皇五帝也有不同的意見,原始意義上的三皇是指遠古三皇(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後增補伏羲氏等作為“三皇”。原始意義上的五帝是指遠古五方上帝,後增補黃帝公孫軒轅(也稱姬軒轅)等五位上古帝王作為“五帝”。

中華大地經過三皇的辛勤努力,中華世界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人們的生活依然艱難。這時,偉大的各種神祇人物,應運而生,就是首領。就在三皇之後,又經過漫長的若乾年代,陸續出現了下列五氏: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五氏的“氏”的原意也是神祇,但神性比“皇”更少些。

神農氏是五氏出現的最後一位神祇,中國古代神話人物。神農氏的肚皮是透明的,可以看見各種植物在肚子裡的反應。因此他親嘗百草,以辨彆藥物作用。並以此撰寫了人類最早的著作《神農本草經》、教人種植五穀、豢養家畜,使中國農業社會結構完成,神農氏的出現結束了一個時代。因以農業為主,他的部落稱神農部落。

要說起阪泉之戰,首先要介紹一下炎帝和黃帝兩人。

炎帝,是中國上古時期薑姓部落的首領尊稱,號神農氏,實際上就是神農氏的後代。傳說薑姓部落的首領由於熟悉用火而得到首領的位置,所以稱為炎帝。從神農起薑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農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傳位五百三十年。

炎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黃河中下遊,在薑水一帶時部落開始興盛,最初定都在陳地,後來又將都城遷移到曲阜。當然古代的黃河的河道是經常變更的,所以,這裡隻是大概得範圍,就是華北平原一帶。

黃帝,本姓公孫,名軒轅,一說名軒。據說黃帝從小就聰慧過人,長大後他知識淵博、明辨是非,為眾人所公認。黃帝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黃帝部落的活動範圍在渭水的支流姬水一帶,後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黃帝在位期間,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始製衣冠、建舟車、製音律、作《黃帝內經》等,部落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黃帝是五帝之首。被尊祀為“人文初祖”。

上古時期的地域,在《史記》等均有記載,但記載的都不相同,以上所說的地域在現在看來隻能參考其中一方。但後世炎帝、黃帝是華夏的祖先這是公認的。

接下來,我們就說說兩個部落發生爭端的起因。

《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氏弗能征。於是軒轅乃習用乾戈,以征不享,諸侯鹹來賓從……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鹹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蓺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其誌。”,這是史記的記載。

意思是在這個時候,神農氏管轄下的各部落因為利益爭端相互侵犯攻戰,部落群眾死傷眾多,神農氏的威望急速衰落。這種情況下,已成為部落首領的軒轅就經常出兵,去征伐那些不服從管理、殘害四方的人。炎帝的部落經常欺淩其他部落,在征伐之中,軒轅的威信很快上升,許多部落都自覺地歸附與他,願意聽從他的安排。

軒轅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推行有利於生產的政策,按照季節和規律,種植多種農作物,使部落的人能生活安定。他安撫四方,加強士兵的訓練,選任有德才的人加強管理,對外征伐暴虐的部落,加強與其他部族的友好交往。在威信不斷上升的時期,與神農氏的後代炎帝的部落產生了矛盾衝突。實際上就是雙方爭奪更多生存資料和實際控製範圍,因為雙方的發展最終起了衝突。

阪泉之戰發生於神農氏時代之末,實際上以往的神農氏更多的是威望服人,沒有實際控製很多部落人口,由原始農業的發明所開創的全盛時期氏族製度早已走向衰落,為物質利益而進行的戰爭日益增多,社會分化日益加劇,氏族製度的習慣法對於調節社會矛盾已顯得無能為力。

為了應付越來越多的戰爭,弱小必然被兼並或稱為附庸,尋求保護,這在中國古代是長期存在的。在那個時期首先是親屬部落聯合在一起,結成聯盟,進而又結成範圍更大的聯合體,當中肯定有血緣地緣等多方麵因素的影響,武力強大的黃帝部落用暴力征服不順從者,根據“以力為雄”的原則,成為享有很高威信的聯盟長,很多較弱小的部落紛紛投靠,以求得保護。然而活動地區相近的炎帝部落也在四方征討,擴大自己的勢力,同樣想占有地區主導的地位,為此,兩強相遇,黃帝、炎帝間終於發生了阪泉之戰。

這是炎黃兩個同源共祖的遠親屬部落間的一場爭雄的戰爭。後麵還有東夷、苗蠻集團會在涿鹿之戰中被提到。在口耳相傳的譜係中,他們的先祖都是從與有嶠氏互為婚姻集團的少典氏分裂出的女兒氏族,一個發祥於姬水,以姬水成者,即姬氏族。另一個發祥於薑水,以薑水成者,即薑氏族。在數千年的曆史進程中,這兩個古氏族日益繁榮、昌盛,分裂出很多女兒氏族,發展成很多部落,除了留在祖居之地的以外也有不少支係四外發展,開辟新的生存空間。距今五千年前登上曆史舞台的黃帝和炎帝,就是東向發展,到達今河北、河南的姬、薑兩古族的後裔。

然而,黃帝、炎帝雖是遠血緣親屬部落,但阪泉之戰時,距兩部落先祖從同一母氏族中分裂出來,又沿不同路線發展,原來的血緣關係已很遙遠了,到了原始社會末期,私有製的發展已瓦解了血緣親屬同生共死的古老團結,形成“強則分種為聯長,弱則為人附落”的新觀念,那麼這種遠緣親屬部落間的爭雄戰爭應是在所難免的。而且這時的部落很多,為了爭奪生存資料,戰爭也很多,有大量的考古發現為證,口耳相傳的曆史,在流傳過程中既會有分化,也會有綜合。

戰爭經過

由於參戰的兩個部落都有很強的實力,戰爭的規模頗為壯觀,所以稱謂華夏第一戰。《列子·黃帝》曰:“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狼、豹、貙、虎為前驅,雕、鶡、鷹、鳶為旗幟。”《大戴禮·五帝德》則雲:“(黃帝)與赤帝(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然後得行其誌。”

從上述文獻記載來看,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為了取得這次戰爭勝利,做了相當充分的準備,他們不僅調動了本部落的全部力量,而且也聯合了其他部落作為盟軍,在這方麵黃帝表現得更為出色,他在上麵提到他的為人與後續的政策都為他贏得這場戰爭做好了鋪墊。文獻中所記述的熊、羆、豹、貙、虎和雕、鶡、鷹、鳶並非猛獸飛禽,而是各部落圖騰的名稱。大規模的戰役一共三次,廝殺地非常激烈。

開戰後,黃帝率領“熊、羆、狼、豹、貙、虎”六部軍隊在阪泉之野與炎帝擺開戰場,六部軍隊各持自己的崇拜物為標誌的大旗,黃帝作為六部統帥也持一麵類似“大纛”之旗,列開了陣勢。當時戰場上,各方聚集部落能戰之士,更多的是強壯的青壯年,手持各式的石器,身著簡式的衣著,凶狠地對峙著對方,在兩位首領的指揮下,呐喊著衝向對方的陣營,就像與平時凶猛的野獸搏擊一樣,雙方都使出了全力,爭取打敗對方。

首先,炎帝在黃帝沒有防範的情況下,先發製人,以火圍攻,因為炎帝部落善於用火,使得軒轅城外經常濃煙滾滾,遮天蔽日,應龍(又稱黃龍、老龍,是中國最初的雷神、雨神,作為戰神出現,是黃帝身邊的大將,也是遠古神話傳說中“集創世、造物、滅世三位一體的巨神”,被古人賦予了“創世神”和“造物神”的尊稱。本居於天上世界,給伏羲送河圖洛書,幫助伏羲創造了八卦圖。)應龍的形象特征為有翼,象征龍鳳圖騰的相融合。用水熄滅火焰,這是古戰場裡提到的神話內容,應龍作為中華民族崇拜的圖騰,在這次戰場上孕育而生。龍一直是中華民族的象征,黃帝部落有應龍的加持,已然立於不敗之地,當然更多的是一種象征著正義的化身。就像我們現在也說是龍之子。當然更多的可能是黃帝崇拜龍圖騰的精英戰力部落。

龍是中國的“祖靈圖騰”。從它誕生的那一刻起,就和中華的文明緊密相連。幾千年來,中國的文化寶地上誕生了許多不同種類的神龍。比如“天之四靈”的青龍、“所過草木如焚”的火龍,以及“赤帶如錦文”的蟠龍等,它們都是多姿多彩的龍文化中的主角。如果要在這群主角中尋找一個領頭的王者,那應龍當選的幾率就非常大了。

首先從身份地位上看,應龍是遠古神話傳說中“集創世、造物、滅世三位一體的巨神”,被古人賦予了“創世神”和“造物神”的尊稱。結合《淮南子》“毛犢生應龍,應龍生建馬,建馬生麒麟”和《鐔津文集》“羽嘉生應龍,應龍生鳳凰”等記載可知,應龍不僅能開辟天地,還是鳳凰與麒麟的祖先。另外《氏族典》中提到:“祖龍,老龍也。”而“老龍”即應龍,所以應龍是“龍之始祖”。又因為應龍背上長有雙翼,而有輔翼者,才可以算得上是“真龍”,故應龍的地位在整個龍族當中又拔高了不少。

其次從戰鬥力上來看,應龍是以龍為圖騰部族中戰鬥力最強的選手之一。神話故事中應龍出現的次數並不多,但每一次它都能在危急關頭,憑借高超的本領為人間帶來和平與安寧。

在應龍的衝擊下,黃帝部落將炎帝趕回阪泉之穀,囑手下士兵隻和炎帝鬥智鬥勇,不傷其性命。在阪泉河穀中,四方豎起七麵大旗,擺開了星鬥七旗戰法。說明黃帝已將炎帝圍困。炎帝火戰失利後,麵對星鬥七旗戰法,無計可使,退回營內。黃帝在炎帝營外擺陣練兵,千變萬化的陣法層出不窮,星鬥七旗陣,讓炎帝的士兵看的眼花繚亂,在長達三年多的操練中,使各部的戰鬥力逐漸增強,而炎帝隻能觀望陣勢,無法脫困。

然而,黃帝在這三年多的時間內,一邊以星鬥七旗戰法練兵做掩護,一邊派人兵日夜掘進,早將洞穴挖到炎帝營的後方。忽一日,黃帝兵將突然竄出,偷襲了炎帝陣營,活捉了炎帝。實際上就是黃帝從隱蔽的地方發動了突然襲擊,一擊擊中了炎帝部落的大本營,讓炎帝部落群龍無首最終落敗。

對於星鬥七旗陣從側麵說明黃帝的士兵精於訓練,作戰能力強,而戰爭中出現的古代獸類,是說明不同圖騰的部落參戰,或許還有馴養的獸類一同參戰。

戰爭影響

阪泉之戰以黃帝擊敗炎帝告終,炎帝部族歸順黃帝,形成了以黃帝為核心的部落聯盟。這一整合標誌著中原地區從分散的部落向早期政治共同體的過渡,為後續的華夏族群融合奠定了基礎。

炎帝部族(神農氏)以農業技術見長,黃帝部族(軒轅氏)則以軍事和組織能力著稱。二者的結合推動了農業、手工業、曆法等技術的傳播與發展。傳說黃帝通過戰爭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並設立官職、製定禮儀,被視為中國早期國家製度的雛形。

炎黃聯盟成為華夏族的共同祖先記憶,“炎黃子孫”逐漸演化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符號,強化了族群認同。後世的“華夏”“中華”概念均與此關聯。

阪泉之戰也是古代的第一場大規模戰爭,戰爭人數預計成千上萬,黃帝在這場戰爭中,經“三戰然後得其誌”,此戰以後,黃帝、炎帝連同分彆從屬於他們的一些部落結成聯盟,形成了超越親屬部落聯盟的新型聯合體的雛形,確立黃帝的領導地位,拉開了炎黃時代的帷幕。而炎帝敗得心服口服,甘願稱臣,發誓不再與黃帝抗衡。此戰過後,促進了兩個大的部落聯盟的融合,促使大的部落向更遠的地方發展。又產生新的戰爭。

戰爭評價

阪泉之戰被視為華夏文明從蒙昧走向秩序的關鍵節點,體現了“以戰止戰”的合法性。《史記·五帝本紀》中強調黃帝通過戰爭實現“諸侯鹹尊軒轅為天子”,賦予其政治正統性。

阪泉之戰更多被視為神話傳說或後世建構的“文化記憶”,而非確切曆史事件。阪泉之戰可能是上古部落間資源爭奪的縮影,反映了早期社會從母係向父係、從氏族向國家的轉型。

“炎黃”被重構為抵禦外侮、凝聚國族的精神象征(如辛亥革命時期“黃帝紀元”的提出)。

當代則更多強調其“多元一體”的意義,炎黃聯盟被視為不同部族融合共生的典範,呼應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曆史敘事。

阪泉之戰後,促使中國政治製度發生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曆史變革。因此,這場戰爭是華夏族形成的奠基之戰與關鍵之戰。炎黃為什麼炎帝戰敗還在前,更多可能炎帝是神農氏的後代,炎帝被道教尊為神農大帝,也稱五榖神農大帝,而秉承著三皇的發展,將炎帝在前,當然在記載中炎帝對人類部落的發展也做出過很多傑出的貢獻。

阪泉之戰雖籠罩於傳說迷霧中,但其影響已超越曆史事實本身,成為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敘事之一。它既體現了早期社會的權力整合與文化融合,也承載了後世對民族根源的追溯與認同。在學術研究中,需區分曆史真實與文化建構;在文化傳承上,其象征意義仍深刻影響著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與身份認同。


最新小说: 傾城毒妃:邪王寵妻無度 末世重生之我在空間產物資 失憶alpha老公總想給自己種草 寧嫁牌位不當妾,國公府我說了算 侯府要謀財害命,新帝忙奪我入宮 這個中醫好年輕 霸道總裁深深寵 顧先生離婚請簽字 腹黑霸女:天才馭獸師 我靠驅邪寫了本葬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