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條之戰,是夏朝末年(約公元前1600年)在商滅夏的戰爭中,商湯率領商部落士兵與夏軍在鳴條(山西夏縣之西)進行的一場決戰,最終商軍大勝夏軍,從而取代了夏朝,建立了中國第二個王朝商朝。
戰爭背景
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約公元前1600年),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奴隸製朝代。夏朝實際是由部族為核心發展形成的國家,建立者為大禹,即著名神話中大禹治水的傑出人物,亦又說是啟,大禹的兒子,夏定都陽城、斟鄩、安邑等地。在河南嵩山一帶和伊河、洛河流域為活動中心區域。
夏是黃河中遊地區一個曆史悠久的部落聯盟,由十多個姒姓部落所組成,夏後氏在這些部落中居於領導地位。天下共主堯、舜時期逐步強大,鯀治水失敗被共主舜所殺。鯀的兒子禹,繼承父業,在當時黃河中下遊經常被洪水侵襲的時代,他通過疏導河道取得了治水的成功,也留下了著名的“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他讓眾多的民眾免受洪水的侵襲,使得更多的人活了下來,得到眾多部落首領的支持擁護,後來他接受舜帝禪讓,成為諸族最高領導者,也就是天下共主。後來禹本來按照慣例想傳位於他的助手伯益,但伯益卻讓位或是被逼迫讓位給了大禹之子啟,這被看作是中國曆史上“家天下”的開始,即是父死子繼,禪讓製從此走向曆史的塵埃。而家天下的開始,也承托起了王朝的開始。
夏王朝的範圍西起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東至河南省、山東省和河北省三省交界處,南達湖北省北部,北及河北省南部。這個區域的地理中心是今河南偃師、登封、新密、禹州一帶。也是中原的核心地帶。夏朝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夏朝傳位14代後,孔甲繼位為夏王,他不理朝政,迷信鬼神,專事打獵玩樂,使得人民怨恨,部族諸侯反叛,不再聽命於夏王朝。由於國力持續衰弱,也無法控製各諸侯國勢力的發展。當然在夏商時期,君主並不是像秦朝那樣有絕對的權威和權力,掌控各地的任免與生殺予奪,隻是作為有影響力的部落(諸侯)的共主而存在,在其後的商周逐步對諸侯的影響力、控製力擴大。
到了約公元前16世紀,夏桀在位時,各諸侯已經不來朝賀。夏王室內政不修,外患不斷,各種矛盾日趨尖銳,王朝範圍內的百姓生活困苦,危機四伏。
夏桀不但不思進取,還驕奢淫逸。從各地搜尋美女,藏於宮中,日夜與妺喜及宮女飲酒作樂,築傾宮、飾瑤台,揮霍無度,弄得國空民傷。夏桀置百姓的苦難於不顧,下令四處搜刮民財,四處用兵搶奪財富。對民眾及所屬方國、部落進行奴役,日益失去人心。
大臣關龍逄幾次勸諫夏桀,夏桀自己比喻是天上的太陽,斥責關龍逄道:“大地晃動,但天上的太陽還沒有掉下來。我就是天上的太陽,隻要太陽不隕落,我就不會亡!”他見關龍逄又說一些“危言聳聽”的話,便勃然大怒,下令處死了關龍逄。
民眾指著太陽咒罵夏桀:“太陽啊你什麼時候要滅亡,我們願意跟你一起滅亡。”
夏桀的荒淫暴政,最終激起了臣民的強烈反抗,四方諸侯也紛紛背叛,夏桀陷入內外交困的孤立境地。
戰爭起因
在夏朝逐漸衰落的過程中,在黃河下遊的商部落逐漸強盛起來。商民善於對外交易,自通過交換貿易以來,部落勢力逐漸發展壯大。農業和畝牧業的發展,社會財富的增加,促使商族由氏族製過渡到奴隸製。為了向外發展勢力,掠奪更多的奴隸和財物,在上甲微到主癸的六個商侯在位時,曾兩次遷徒,一次是遷到殷,一次是由殷又遷回商丘。到了主癸時,商已經是一個具有國王權力的大國諸侯了。主癸死後,由他的兒子湯繼位,商湯(子姓,名履,又稱武湯、天乙、成湯,甲骨文稱唐、大乙,又稱高祖乙。契的第十四代孫,主癸之子。商湯是商族部落的首領,他宅心仁厚,重用賢臣)繼位後,將部族統治中心遷到南亳,因夏桀的暴虐和不得人心,為了推翻夏王朝的控製,商湯積極籌劃滅夏的行動。
商湯在左相仲虺和右相伊尹的輔佐下,首先是治理好內部,鼓勵商統治區的人民安心農耕,飼養牲蓄。同時團結與商友善的諸侯、方國。在仲虺和伊尹的鼓動下,一些諸侯陸續叛夏而歸順商。諸侯們聽說商湯“網開三麵”的故事以後(源自商湯的故事,意在表達寬大仁慈的治國理念。商湯在治理國家時,采取了一種仁慈的政策。有一次,商湯外出時看到一個人在張網捕鳥,那人祈禱希望所有的鳥都能進入他的網。商湯認為這種做法過於殘忍,於是建議那人撤掉三麵的網,隻留下一麵,並重新祈禱希望鳥可以自由選擇是否進入網中。這一行為體現了商湯的仁慈和寬容。“網開三麵”後來演變為成語“網開一麵”,比喻對犯錯的人從寬處置,采取寬大的態度。這個成語強調對他人的寬容和仁慈,反映了古代君主以德治國的理念)都齊聲稱頌說:“湯是極其仁德的人,對禽獸都是仁慈的。大家都認為湯是有德之君,可以信賴,歸商的諸侯很快地就增加到四十個。商湯的勢力也愈來愈大。
為實現滅夏的戰略目的,商湯決定剪除夏朝的羽翼,就是夏王朝控製中心區域周邊的部族。先打弱敵,攻滅與商鄰近的夏屬小方國葛國。
葛國君主葛伯不祭祀祖先,商湯便以此為借口派人前去質問,回答說沒有牛羊做犧牲。商湯使人送去牛羊,葛伯卻將牛羊宰殺吃掉。
商湯再派人去質問,回答說沒有糧食做祭品。商湯又使入去幫助耕種糧食。葛伯卻派人襲擊給耕者送飯的人,搶奪酒飯,甚至殘殺兒童,激起了商族民憤。
商湯以此為借口,乘機率領大軍進攻葛國,一舉將葛國軍隊擊敗,滅亡葛國,揭開了滅夏戰爭的序幕。
夏桀得知湯在征伐諸侯,擴大商的勢力,於是派使臣將商湯召至夏王都,商湯因為覺得夏還是共主,還有其他附庸國為其爪牙,還未到最合適的反抗時機,於是就聽從召喚到王都,商湯到夏王都後,被夏桀下令囚禁在夏朝設立的監獄中。
商湯的大臣伊尹和仲虺得知夏桀將商湯囚禁起來以後,就搜集了許多珍寶、玩器和美女獻給夏桀,請求釋放商湯。夏桀被迷惑將商湯釋放回商。
夏桀囚禁商湯之事在諸侯、方國中引起了更大地恐慌,更多的諸侯紛紛投奔商國。
在夏王朝的諸侯、方國中,在東部地區有三個屬國是忠於夏桀的:一個是豕韋(今滑縣東南),一個是顧國(今範縣東南),一個是昆吾(今許昌)。這三個夏屬國的勢力都不小,他們所處的地區又與商較近。
商湯回商以後,見叛夏歸商的人愈來愈多,就和伊尹、仲虺商議征伐豕韋和顧國的事。經過一番謀劃和準備之後,商湯和伊尹就率領了助商各方的聯合軍隊,先對豕韋進攻,豕韋很快就被商軍滅亡。
豕韋被滅,顧國勢單,商湯又揮師東進,乘勝也將顧國滅了。豕韋、顧國的土地、財產、人民儘歸商所有。
處在豕韋、顧國北邊的鄰國昆吾國,國君被稱為“夏伯”,相當於是夏桀的父親輩。夏伯見豕韋、顧國被商湯所滅,立即整頓昆吾之軍準備與商相戰。同時派使晝夜兼程赴夏王都,向夏桀報告商湯滅豕韋、顧國的情況。夏桀非常惱怒,於是下令起“九夷之師”(東夷人部落組成的部隊),準備征伐商國。
商湯收兵回到南亳等待時機。湯本想率軍去滅昆吾,然後征東夷,進而滅夏桀。大臣伊尹阻止商湯,並說:“東夷之民還服從桀的調遣,聽夏的號令,此時去征伐不會取得勝利,滅夏時機尚未成熟,不如遣使向桀入貢請罪,臣服供職,以待機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