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5章:明朝的生活_我的極品後宮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同人動漫 > 我的極品後宮 > 085章:明朝的生活

085章:明朝的生活(1 / 1)

不是說曆史往後,技術必然就會進步。廁所的發展到了明朝反倒出現了停滯。明朝的經濟發展良好,人口也逐漸增長,但是公共設施的建設明顯沒有滿足人民的需要。

以北京城為例,公廁數量屈指可數,很多人為了賺錢開始建造個人收費的廁所。當時北京的公共廁所,入廁者必須交錢,入者必酬一錢,管理者還免費贈送兩片手紙。為了招攬生意,管理者通常會張貼大幅海報進行宣傳,並在廁所內部放置小說等消遣之物,可說是用心良苦。

當時北京城中公廁收費標準通常是一文錢,一斤鮮魚的售價也不過二十五文錢,所以公廁的收費還是蠻高的。有些人通常就尋找一個不顯眼的地方,偷偷摸摸地解決問題,甚至有的官員也在路上便溺。

宮裏的人是怎麽上廁所的呢?答案是馬桶。從皇帝到太監無一例外都用馬桶來解決個人生理問題,不過是皇帝之流的貴族用的馬桶較為貴重罷了。

盡管早在漢朝就發明了造紙術,但中國人素有珍惜紙張的傳統,極少有人用紙張來擦拭如廁後的穢物。人們通常使用廁籌來清理自己,廁籌就是打磨光滑後的細長的竹片或者是木片。

廁籌廣泛地被中國大眾使用,不僅如此,當時的廁籌還出口到日本,日本稱為籌木,中國稱為廁籌。隋唐時期中國因為國力鼎盛吸引了日韓兩國來此交往,期間輸出了不少包括廁籌在內的廁所文化。南唐後主李煜親自為高僧修剪廁籌,並把它放到臉上試試有沒有刺,廁籌一直到南唐時期都在被廣泛的使用著。

忽必烈的兒媳婦對婆婆非常孝順,為了使婆婆用的廁紙更加光滑,就用臉蹭廁紙來磨平一些粗糙的地方。在元朝就已經開始使用廁紙,並且當時的廁紙還是非常粗糙的。

到明朝的時候開始發生了變化,在明初的時候皇帝就已經開始用織布來清潔自己的穢物了。到了明朝後期,孝宗皇帝為了節省宮內開支,下令不再用織布、絲綢等織物,而用紙來替代。不過此時的皇帝禦用聖紙已有專門的部門—寶鈔司製造,比之前的廁紙更為光滑整潔。

成為大明朝的老百姓,是一件很痛苦的事,那就是規矩很多。

朱元璋開國時期創立的明朝社會體製,以及那個體製下老百姓的生活,恐怕很難把明朝同豐富多彩四個字聯想在一起。因為朱元璋所創造的社會體製,是一個等級森嚴、條令嚴苛、管理嚴格、簡樸刻板的世界。

明朝的規矩名目繁多,衣食住行,樣樣都有嚴格的條令,違規的代價很大,稍微不留神就很有可能是牢獄之災。

就以穿衣服來說,明朝初期特別是朱元璋統治時代,是一個穿錯衣服後果很嚴重的時期。明朝社會階層有嚴格劃分,不同等級的人群都有各自穿衣服的規定,一旦穿錯了就等於是僭越大罪,將被國家處以重刑。

但要想不在穿衣服的問題上犯罪,卻也是相當辛苦的,明朝穿衣服的規矩極其繁瑣,從發型到服裝無所不包,比如束頭,全國的成年男性都要束發,官員要戴烏紗帽,穿圓領袍,著黑靴。士子百姓要戴四帶巾,穿雜色盤領衣,不得穿玄黃顏色。教坊司樂工要戴青色頂巾,係紅綠帛帶。

女性方麵,普通老百姓的妻子,可以允許戴銀質首飾並在上麵鍍金,耳環可以戴黃金耳環並佩珍珠,鐲子則必須佩帶銀鐲子。樂妓要戴銀角冠,絕不能和老百姓的妻子穿一樣的衣服。

這些規定隻是衣著服飾規定的籠統內容,具體到穿衣的麵料、樣式、尺寸、顏色上卻更是條令多多。王公貴族和職官,有權穿著錦繡綢緞,普通老百姓家隻準穿著素衣綢緞。商人更慘,隻能穿絹和布,有錢也不能穿綢子。

不同等級的官員,穿衣服的規定也是不同的,官員之間身份的差別,主要通過官服上的圖案來界定,官職不同,官服上的動物圖案也就不一樣,文武官員的服裝也有區別。擔負教育任務的教官們,也有特殊的服裝,各地教官上任,國家都要賜予衣服,同時學校的訓導,也要被賜予冠帶。

生員們按規定戴軟巾,腰係垂帶,衣著襴衫。而在生員考取國子監後,則要被賜予遮陽帽,即明朝人所說的舉人圓帽以示區別。不同的衣服,標誌著不同的身份,在大街上不用問,隻憑路人的衣服,就可判斷出他的身份職業。

和穿衣服一樣,吃飯在明朝,也是有學問的。明朝人的飲食在明初也有嚴格的等級界限,比起元朝末年的享樂風尚,明朝初年吃什麽、怎麽吃都是件一不留神就要命的事情。

首先餐具就有嚴格的規定,公侯以及一品二品官員,酒盞要用金製,其他餐具用銀製;三品到六品官,酒注要用銀製,酒盞用金製;六品到九品官,除了酒注和酒盞用銀製外,其他餐具必須用瓷。在明朝初年的餐桌上,和穿衣服穿錯的後果一樣,宴會上擺錯一件餐具,也同樣是要被辦罪的。森嚴的規矩下,明初吃飯的內容也很簡單。

比起吃來,明朝人的住房同樣體現了森嚴的等級製。首先是王府的級別,明朝親王的府邸、正門、前後殿、四門、城樓都要用青綠點金裝飾,廊房要用青黑裝飾。而王府的規格乃至房間數目,也都有嚴格規定,親王如果擅自裝修房間,甚至多蓋府邸,那可不是鬧著玩的,重了可以直接被處以謀反大罪。公主的府邸則又有區分,不能用金色裝飾。

官員的住宅規矩更多,根據不同的品級都有不同的規定,不但外觀上區別很大,甚至房間內部的廳堂以及桌椅擺放,規矩也同樣的多。外觀構造上,官員的住宅裏不許建歇山轉角、重欄重栱,不許有彩繪圖案。

廳堂的房間數量,根據官職的大小也有嚴格區別,一品二品官員家的廳堂,規定有五間九架;三品五品的廳堂,規定有五間七架;六品至九品的廳堂,是三間七架。在屋脊門屋的圖案上,更有嚴格的區別,修錯了房,畫錯了圖案,對於明朝官員來說,很可能就是一輩子全完蛋。

老百姓的房屋,更是不能超過三間五架,連彩色裝飾都更不允許有。對於官員來說,這種住宅規定也是有繼承權的,比如某官員官居一品後去世,他的兒女們仍然可以住在一品官員等級的房屋裏。如果房屋的圖案上,出現了諸如日月龍鳳等象征皇權的內容,同樣要以謀反論罪。

明朝這種森嚴的等級製度,在明朝開國之後,構成了明朝森嚴的社會秩序。也正是這種製度使明初成為了明朝曆史上犯罪率最高的朝代。

生活在明初的老百姓,有時候一不留神就會犯法。比如穿錯了衣服要犯法,朱元璋在位時,曾經有軍漢當街踢球玩樂,出汗了為涼快,就把褲腿挽了起來,結果一挽褲腿就違規了,接著一群公差上來,把這群軍漢抓走,不久後宣判。所有挽褲腿的軍漢挽褲腿的腳都被砍掉。踢球尚且那麽大的風險,處處都要謹慎。如果生活到朱元璋統治的時代,想想都害怕。

從明初的社會製度上看,在明朝做老百姓,很多方麵是很痛苦的。但事實上,無論明初還是明末,做明朝的老百姓,也有幸福的一麵,福利好。

在中國曆代封建社會中,明朝是一個社會福利比較高的時代。這個功勞,首先當感謝朱元璋,他的三大福利政策分別是養濟院、漏澤園和惠民藥局。

所謂的養濟院,就是負責收留城市中的鰥寡孤獨的福利院;漏澤園,就是國家公墓,免費埋葬過世死者;惠民藥局,就是免費醫院,可以免費看病和免費領取藥品。

朱元璋甚至還規定,如果城市裏發現了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或者是發現了生活不能自理且無人照料的殘疾人,那麽地方官就要被追責,輕則撤職查辦,重則下獄問罪。朱元璋甚至還曾經在南京郊外修築公房,並安排無家可歸的人居住,盡管這項政策,限於封建時代的經濟條件,未能全國推廣,但也算是一項很大的福利。

除了這些福利機構外,明朝的福利待遇也好的很,以養濟院為例,凡是被收留的,每月都會給予大米三鬥、庫布一匹。以至於許多生活並不貧困的騙子,也假裝窮人被收留進來,而且賴在裏麵不走。

如果遇到水旱災害等情況,對於因此而無家可歸的人,明朝更免費給予稻種更牛,並賜十五畝田地。到了明英宗朱祁鎮在位時期,明朝更出了世界上最早的國家養老製度—優老之禮,即年滿七十歲以上的老人,國家就要賜予爵位,每月給予生活補貼。

這種全民福利,也造就了明朝三個世紀的凝聚力。即使在部分皇帝昏庸、政治腐敗的時代裏,明朝的老百姓對待國家依然體現出了不離不棄的深厚感情,比如土木堡之變後的北京保衛戰,不但明軍三軍用命浴血拚殺,戰前京城的百姓甚至還自發捐錢捐物,支持朝廷。而在戰鬥打響後,北京周邊百姓還有人跳上城頭,自發參加戰鬥,用石塊做武器投擲瓦剌騎兵。

明朝中後期雖然軍備廢弛,但史不絕書的,卻是明朝北方邊境上,邊鎮百姓常常與駐軍合力、死守孤城並擊退強敵的佳話。

明朝的市民文化有多繁榮,看看《明史》上的形容就知道了。由於明朝中後期商品經濟發達,人口流動加劇,明朝的城市也高度繁榮。人口數量激增,行業魚目混雜,三教九流雲集,在這樣的城市裏,一個人奮鬥的途徑,也變得日益多樣。

如果是一個文士,考科舉考不上,放到其他朝代,要嘛做個教書先生,要嘛回家種地,很可能清貧一生,放在明朝卻有許多新的出路。比如可以給官員做師爺,給商人做參謀,甚至還可以去給戲班子寫戲。

走在明朝的街道上,可以看到各色人等,誌得意滿的達官顯貴、衣著華貴的商人,甚至連婦女都有許多新職業,比如出入在官宦小姐家的女幫閑等。許多當時造訪中國的歐洲傳教士認定,明朝城市的繁榮程度遠在同時代歐洲城市之上。每一個明朝城市在外人眼裏,都是一個充滿惑誘力的花花世界。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最新小说: 殺生道果 橫濱像素模擬器 被逼替嫁傻王,嫡女怒卸戎裝殺瘋了 愉悅精靈就變強?那不當訓練家了 八零軍婚甜蜜蜜,前夫後悔火葬場 遮天之楚天帝 淩晨三點,車站前的地雷係 女俠們的香裙 雪霧王座 知青腰軟撩人,三天被糙漢寵成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