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郡縣製則將全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下設縣,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員管理,官員直接對中央負責,這樣可以大大加強中央集權,避免諸侯割據局麵的再次出現。
秦始皇最終采納了李斯的建議,郡縣製的推行,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本的政治格局。
在文化方麵,李斯倡導“書同文”。
當時,六國文字各不相同,這給國家的政令傳達、文化交流帶來極大不便。
李斯親自整理秦國小篆,將其作為標準文字,在全國範圍內推廣。
他組織人力編寫識字課本,如《倉頡篇》《爰曆篇》《博學篇》等,讓各地百姓學習統一的文字。
“書同文”的實施,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使不同地區的人們能夠更好地溝通和理解,也為中華民族的統一奠定了文化基礎。
經濟上,李斯推動“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他規定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為六尺,這樣全國的車輛就可以在相同的軌道上行駛,便於交通往來和物資運輸。
同時,他統一了長度、容量、重量的標準,在全國範圍內頒發標準的度量衡器具,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使全國的經濟交流更加順暢,有利於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穩定。
隨著地位的提升,李斯的家族也儘享榮華。
他的長子李由擔任三川郡守,諸子皆娶秦國公主為妻,女兒也都嫁給秦國公子。
有一次,李由回鹹陽休假,李斯在家中大擺宴席,朝中百官紛紛前來祝賀,門庭若市,車騎數以千計。
看著這熱鬨非凡的場麵,李斯卻突然感到一陣憂慮。
他想起老師荀子說過的“物禁大盛”,心中暗自思忖:自己從一介布衣走到今天,位極人臣,富貴已達極點,然而盛極必衰,未來等待自己的又會是什麼呢?
這種憂慮如同一片陰影,悄然籠罩在他的心頭。
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嬴政率領丞相李斯、中車府令趙高及小兒子胡亥等巡遊天下。
一路上,秦始皇視察各地的民情,宣揚秦朝的國威。
當他們行至沙丘時,秦始皇突然病重。
嬴政自知時日無多,便令趙高寫詔書給長子扶蘇,讓他將兵權交給蒙恬,速回鹹陽主持葬禮,言下之意便是傳位給扶蘇。
詔書封好後,還未等使者送出,秦始皇便駕崩了。
此時,詔書和皇帝璽印都在趙高手中,隻有胡亥、李斯、趙高及幾個貼身宦官知曉秦始皇去世的消息。
趙高心懷叵測,他與扶蘇向來不和,擔心扶蘇即位後對自己不利。
扶蘇為人正直,對趙高的一些行徑頗為不滿,而且扶蘇信任蒙恬等大臣,若他即位,趙高的權勢必將受到極大威脅。
於是,趙高打起了歪主意,他想扶持胡亥稱帝,胡亥性格懦弱,容易掌控,這樣自己就能繼續在朝中呼風喚雨。
趙高先找到胡亥,極力勸說他篡改遺詔,奪取皇位。
他對胡亥說:“皇上駕崩,沒有遺詔封諸子為王,隻賜給扶蘇一封詔書。扶蘇一到鹹陽,就會即位為帝,而你連尺寸之地都不會有,這可如何是好?”
胡亥起初有些猶豫,認為這樣做不義不孝,違背了道德和倫理。
但趙高並不罷休,他繼續說道:“大行不小謹,盛德不辭讓。如今大權在你我和丞相手中,機會難得。若不抓住,以後再後悔可就來不及了。況且,統治彆人與被彆人統治,差彆可太大了。”
在趙高的巧言令色下,胡亥最終還是動搖了,他的心中開始燃起對皇位的渴望。
之後,趙高又去拉攏李斯,他深知李斯在朝中的地位舉足輕重,若得不到他的支持,篡位之事難以成功。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趙高找到李斯,直截了當地說:“皇上駕崩,遺詔和璽印都在胡亥手中,立誰為太子,全在你我一句話。你想想,論才能、功勞、謀略以及與扶蘇的關係,你比得上蒙恬嗎?扶蘇即位後,必定任用蒙恬為丞相,到時你可就無法保住現在的地位和榮華富貴了。而胡亥仁慈寬厚,若立他為帝,你我都能長享富貴。”
李斯聞言,內心十分掙紮。
他深知篡改遺詔是大逆不道之事,不僅違背了自己對秦始皇的忠誠,也可能給國家帶來災難。
他輔佐秦始皇多年,深知秦始皇對扶蘇的期望,也明白扶蘇的賢能和擔當,若扶蘇即位,必定能將秦朝治理得更好。
但他又貪戀權勢,害怕失去現有的一切。
這些年來,他為秦國的統一和發展付出了無數心血,好不容易才達到今天的地位,享儘榮華富貴,他實在難以割舍。
在趙高的不斷威逼利誘下,李斯的防線逐漸崩潰。
趙高見李斯有所動搖,進一步施壓:“現在事情已經到了這個地步,若你不與我們合作,一旦消息泄露,你不僅自身難保,還會連累家人。”
李斯想到自己的家族,想到那些依賴他的親眷,心中一陣劇痛。
最終,他還是屈服了,在權力和欲望的驅使下,做出了錯誤的選擇。
他們合謀篡改了秦始皇的遺詔,假稱秦始皇遺命立胡亥為太子,又偽造了一封詔書賜給扶蘇,指責他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賜劍讓他自殺。
扶蘇接到詔書後,悲痛萬分,他雖心有疑慮,但生性仁孝,不願違背父命,最終含冤自殺。
蒙恬也被囚禁,不久後被殺害。
沙丘之變成為李斯人生的重大轉折點,從此,他陷入了權力的旋渦,一步步走向了萬劫不複的深淵。
秦二世即位後,昏庸無道,整日沉溺於享樂,將朝政大權交給趙高。
趙高為了獨攬大權,開始大肆排除異己,朝中許多忠良之士紛紛遭到迫害。
他設計陷害朝中大臣,製造冤假錯案,使得朝堂之上人人自危。
李斯雖為丞相,卻因沙丘之謀而受製於趙高,在朝廷中的地位逐漸被架空。
趙高深知李斯在朝中根基深厚,始終視他為眼中釘、肉中刺,隻是一時還未找到合適的時機徹底扳倒他。
麵對秦二世的暴政和趙高的專權,李斯也曾試圖進諫,希望能挽回局勢。
秦二世將大量的人力、物力耗費在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上,百姓徭役賦稅沉重,民不聊生,各地反抗的烽火漸起。
李斯憂心忡忡,他上書秦二世,言辭懇切地指出當前國家麵臨的種種問題:“今關東群盜並起,此皆陛下急政暴賦、戍徭無已之故。百姓疲於奔命,不堪其苦,遂相聚為盜。陛下當輕徭薄賦,緩刑愛民,以安天下之民。”
在奏疏中,他還列舉了曆史上因暴政而亡國的例子,希望秦二世能引以為戒。
然而,秦二世早已被趙高迷惑,對李斯的勸諫充耳不聞。
他反而質問李斯:“朕即位以來,盜賊日益猖獗,你身為丞相,卻不能加以製止,這是為何?”
趙高趁機在一旁煽風點火:“丞相久居高位,權勢日盛,或許早有不臣之心,他對陛下的政令陽奉陰違,才導致局麵如此難以收拾。”
秦二世聽後,對李斯的不滿愈發強烈。
李斯意識到自己處境危險,卻仍不甘心坐以待斃。
他與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商議,決定聯名上書,再次勸諫秦二世。
他們在奏疏中寫道:“關東盜賊並起,朝廷發兵誅擊,所殺甚眾,然猶不止。盜賊多,皆以戍漕轉作事苦,賦稅大也。請且止阿房宮作者,減省四邊戍轉。”
他們希望通過停止阿房宮的修建,減輕百姓負擔,平息民怨。
秦二世看到奏疏後,勃然大怒。
趙高更是在一旁添油加醋,誣陷李斯等人謀反。
秦二世下令將李斯、馮去疾、馮劫逮捕入獄。
馮去疾和馮劫不願受辱,自殺身亡,而李斯則被趙高嚴刑拷打,逼他承認謀反。
在獄中,李斯受儘折磨,被打得遍體鱗傷。
他本想上書秦二世為自己辯解,詳細陳述自己對秦國的忠誠和為國家所做出的貢獻,從入秦以來協助秦始皇統一六國,到製定各項製度鞏固秦朝統治,樁樁件件,皆是他的心血。
然而,獄吏早已被趙高收買,他的奏疏被扣留,根本無法送到秦二世手中。
李斯心中悔恨交加,他想起自己年輕時的雄心壯誌,想起在荀子門下求學時的意氣風發,想起輔佐秦始皇成就霸業時的榮耀與自豪。
他曾以為自己能名垂青史,成為一代賢相,卻因一時貪念,與趙高同流合汙,不僅害了自己,也將秦國推向了滅亡的邊緣。
如今,他已無力回天,隻能等待命運的審判。
趙高為了坐實李斯謀反的罪名,還派人假扮成禦史、謁者、侍中,輪番審訊李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隻要李斯翻供,就對他嚴刑拷打。
後來,秦二世真的派人來核實李斯的口供,李斯以為還是趙高的圈套,不敢再改口,隻能含冤承認謀反。
公元前208年,李斯被判處腰斬之刑,夷滅三族。
行刑那天,鹹陽城萬人空巷,百姓紛紛前來觀看。
曾經威風凜凜的丞相,如今卻淪為階下囚,百姓們心中感慨萬千。
李斯被押赴刑場時,回頭看了看同樣被押解的次子,心中五味雜陳,他感慨地說:“吾欲與若複牽黃犬俱出上蔡東門逐狡兔,豈可得乎!”
這一刻,他想起了自己在上蔡的平凡時光,那時雖無富貴權勢,卻有著簡單的快樂。
可如今,一切都已成為奢望。
隨著劊子手的刀落下,李斯的生命戛然而止,曾經輝煌一時的家族也隨之覆滅。
李斯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
他從一個小小的郡吏,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努力,成為秦國丞相,在秦國統一六國及秦朝建立初期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政治主張和改革措施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他又因貪戀權勢,在關鍵時刻做出錯誤選擇,參與沙丘之變,最終導致自己身敗名裂,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他的故事,成為後人不斷反思和探討的曆史樣本,警示著人們在追求成功與權力的道路上,要堅守道德與忠誠,切不可被欲望蒙蔽雙眼。
喜歡中國古代名人傳請大家收藏:()中國古代名人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