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之外,風允與楚君告彆。
其後昭陽與子玉恭敬在後。
更後,則是列兵護衛……
此番卻是風允要出使彆國,才能解楚國戰事。
“風子,您讓寡人準備的贖罪詔書,已經備好,您出發後,屈原大宰也會儘快備齊贖罪之物。”
殺人償命,欠債還錢,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褒響之死。
看似複雜,但如何平息,卻也簡單——贖罪也。
贖罪,其債有頭,冤有主,殺褒響之罪,自然償還與褒響之親,方能道義不失。
如今,天子與諸侯間以褒響之死攻楚,其來滿口道德,但內裡,多是為了利益。
楚國殺褒響,贖罪於褒響之親,雙方和解,才是事已至此的最優解。
這明明是很簡單的道理。
如此,隻要償還了褒響的罪,那諸侯與天子之間,就少了一層出兵的道義,楚人也因為償還後,即使無法做到遺忘此罪,但也能緩和愧疚與無奈之情。
讓楚人明白——
罪應贖之,而非自耗己心,這群所謂的天子六師,並不是他們的債主,真正應該向褒響之親褒國贖罪。
褒國若說明贖罪之物需何,楚國儘力彌補過錯。
褒國莫非要殺儘楚人才能償還褒響之死的話,那褒國也道德嗎?
莫不是想用此借口,謀楚乎?
錯即改,付之以重而不敢有二也。
但絕不是以舉國滅儘,消此褒響之死。
……
風允將要言的話,都寫在了帛書上。
褒響之死,不罪楚人,而罪君也。
遞於楚君。
“一定要派遣使節,向至褒國與褒國君主說明楚國欲贖罪,以有之物彌補殺褒響之罪。”
“在楚國欲贖罪之言傳遍諸國後,再以馬車拉萬金,大道向褒國而去。”
……
風允交代清楚。
此番行策,光明正大,秉承公正之理,楚國贖罪之情,是楚人全體的意願,希望褒國國內能商議補償之事,隻要符合道德,國與國之間和平,楚人都全力彌補。
是戰,勝敗,皆為國民之苦也。
“風子放心,寡人必定照此策行,以彌補褒國……就是以養褒人百年為贖罪之條例,我楚也必全力以赴。”
養褒人百年?
褒國雖小,但也有二三十萬人,其一年口糧至少也是二十萬石,方可堪堪供養。
二十萬石,十萬金堪堪可購。
當初風允在百越國行農策,其第一年春,也不過收了三十萬石糧食。
如今,楚君能說供養褒人百年之言,可見隻要能挽回民心之德,楚君願意付出大代價。
風允抬眸深望楚君,微微頷首。
“楚君有彌補之心,此策能成。”
說罷,在楚君的攙扶下,上了一旁的馬車。
“送風子,望風子功成而歸。”
風允欲為楚人出使西南兩處,以克巴庸兩大國。
隻要巴庸兩師退去,楚國就能以漢水,擋住天子其餘四師。
“轟隆隆……”
蠻娃以巨熊,牽引馬車,轟鳴而離。
他要去西南蠻中的夜郎,以及蜀國。
楚國對夜郎的消息所知不多,隻知曉如今夜郎是竹姓,部族共舉之國。
而蜀國,是為獨立在外,不服周化的強大國家。
其國富庶,卻少與外界溝通。
當然,也是身處盆地,能出行車馬的道路也被巴、庸、昔等周禮之國阻擋的緣故。
“風子,您先去哪一國?”
車外,蠻娃嗡聲詢問。
風允望向路上的青綠山野,緩聲道:“夜郎。”
夜郎?
蠻娃不解。
風允笑而解釋:“夜郎與庸國有惡交,庸國隔在巴國與楚國之間,隻要庸國退兵,巴國也會受到影響。”
“先去夜郎,屈庸國之師,再去蜀國,屈巴國之師,方為上策。”
“那風子如何讓夜郎和蜀國都幫助楚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