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
長安城東北角的夯土台基蒸騰著硫磺霧氣,三百刑徒正將終南山運來的香柏木壘成通天塔。太史令司馬遷握著刀筆的手指發顫——那些浸泡過東海水銀的木材上,赫然浮現著二十八星宿的甲骨文刻痕。
子夜時分,柏梁台頂層的銅鳳突然長鳴。正在與李延年對飲的漢武帝推開鎏金窗,望見北鬥七星中的天樞星墜向未央宮。宮牆外傳來此起彼伏的犬吠,長安一百零三坊的看門犬集體朝著柏梁台方向刨地哀嚎。
"陛下欲用星隕之力換什麼?"
青銅儺麵掌櫃從北鬥七星倒映的露盤中浮出,手中算盤二十八枚獸骨珠正對應墜落的星宿。他腳下踩著塊青磚,磚麵陰刻著"元狩四年驃騎將軍霍去病獻"——正是三年前幽冥當鋪與霍去病簽下"祁連魂"契約的憑證。
劉徹扯開繡著二十八星宿的玄色龍袍,露出心口處蚯蚓狀的疤痕:"用朕十年陽壽,換這通天台能截住隕星之力。"
掌櫃的枯手拂過台基,香柏木上的甲骨文突然滲出黑血:"再加七千三百具肉身作台基——需是活埋的匈奴戰俘。"
當夜子時,大漢北軍押送著匈奴降兵湧向柏梁台地宮。司馬遷在《天官書》殘稿中記錄:"元鼎二年冬,北鬥搖光隱,囚胡七千三百填柏梁台下,台成而星歸其位。"史官不知道的是,那些匈奴人脖頸上都帶著刻有"祁連魂"的骨牌——正是霍去病當年典當給幽冥當鋪的戰利品。
元封元年正月初一,柏梁台落成大典。漢武帝與二十七位重臣聯句作詩,開創"柏梁體"先河。當丞相石慶吟出"周衛交戟禁不時"時,梁柱間的香柏木突然滲出鮮血,在白玉地磚上彙成讖語:"柏梁災,天火降,金鳳泣,未央殤"。
禦史大夫倪寬發現異狀:二十八根主梁對應星宿的位置,竟與三年前霍去病墓前倒塌的祁連山石雕完全吻合。更詭異的是,所有參與聯句的大臣衣袖內襯都浮現出匈奴文字——正是當年那些被活埋者刻在囚衣上的詛咒。
太初元年十一月壬午,柏梁台遭雷火焚毀。奉車都尉霍光在灰燼中找到半塊焦黑的甲骨,上麵殘留著"元鼎二年冬"的夏代龍璽印痕。與此同時,未央宮北闕的銅鳳首突然轉向驃騎將軍墓方向,眼中流出摻著朱砂的銅淚。
大司農桑弘羊查證賦稅簡牘時,發現個驚悚事實:柏梁台建造期間征調的七千三百名民夫,竟與活埋匈奴戰俘的數量完全一致。那些本該在隴西務農的青壯,戶籍冊上卻記載著"元鼎二年冬卒於柏梁台疫"。
征和二年,太子劉據在湖縣泉鳩裡自儘。衛皇後吞金前,將枚刻著匈奴文的骨牌交給蘇文:"此物得自柏梁台廢墟,望交予去病......"宦官掀開骨牌背麵,赫然是霍去病典當戰俘魂魄時用的"祁連魂"契約編號。
地節元年,霍光輔政期間重修柏梁台。工匠從地基挖出具懷抱琵琶的匈奴女屍,其手中攥著的竹簡寫著:"元狩四年春,驃騎將軍典當祁連山十萬遊魂,換漠北三年無雨"——這正是霍去病閃電戰橫掃匈奴的真正秘密。
綏和二年,漢成帝在柏梁台舊址起建霄遊宮。工部尚書解光奏報:"地基湧血三日,現二十八具青銅棺槨。"開棺那日,長安城突降隕石雨,棺中匈奴戰俘的屍身竟化作星宿石像,手中皆握刻有"柏梁"二字的甲骨殘片。
更始帝入長安時,赤眉軍砸碎所有星宿石像。有兵卒聽見石像碎裂時傳出吟誦聲:"匈奴魂,漢家台,星隕落,帝王災......"——正是三百年前劉徹在柏梁台聯句的變調。
喜歡星宿典藏錄:幽冥契請大家收藏:()星宿典藏錄:幽冥契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