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到了這一天,是時候終結這頭龐大的獨角獸的生命,還大明朝一個清明的世界了。如今的商會股東可謂是包羅萬象,涵蓋了皇室、勳貴、士紳、文官等等各個階層。毫不誇張地說,除了普通的黎民百姓,大明的統治階級幾乎人人都在商會中持有股份。
在年末的股東大會上,朱由校首先對所有股東表示了誠摯的感謝,感謝他們為商會的發展所做出的巨大貢獻。然而,緊接著,他卻拋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消息——他打算解散商會。
那麼,解散到底意味著什麼呢?要知道,這個商會中,朱由校個人或者說是皇帝家持有了半數的股權,而剩下的半數股權則由其他各種身份的人共同持有。所謂解散,就是朱由校決定將紡織、茶葉、酒水、運輸、建築、醫藥、港口、旅店、酒店等等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行業的所有股權全部拋售出去。
這一舉動的背後,其實有著朱由校深思熟慮的考量。他深知這些行業對於國家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重要性,但同時也意識到,這些行業的發展已經逐漸脫離了他的掌控,被各種勢力所左右。因此,他決定通過拋售股權的方式,將這些行業交還給市場,讓它們能夠在更加公平、透明的環境中發展。
而與之相對的,金礦、銀礦、耕地等重要資源,朱由校則決定全部收歸自己獨有。這意味著,在這些關鍵領域,他不再與其他勢力分享利益,而是要將其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確保國家的經濟安全和穩定。
總的來說,朱由校的這一決策雖然看似簡單,但其背後的深意卻不容忽視。他通過這種方式,既保護了國家的核心利益,又為市場的自由發展留出了空間,可謂是一舉兩得。
原本的商會中,因為他的存在,各行各業都是和平發展,但弊端很大。一個企業失去了創造力,那麼他就等於在慢性死亡。
隻有他或者說代表皇帝的勢力撤出這個行業之後,同樣是老板,大家都會想破腦袋將自己的企業發展的更加強大。
朱由校將礦山、耕地收回並不是決定由自己來經營,而是準備在未來逐步的將這些礦山資源交還給國家。但是,那也要等他閉眼的時候逐次交還。
這次股東會議開的時機非常之微妙。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它正好趕上了糧食大減產的1637年的大旱季。
可以說,幾乎所有人的耕地都受到了乾旱的影響,顆粒無收。
最為關鍵的是,皇帝並沒有要他們將所有的耕地都賣掉,隻是說這些年朝廷罰沒的罪犯、犯官家庭拍賣的,最終由商會購入的部分耕地而已。
就這樣,這場公有經濟逐步轉向私有經濟的商會股東大會正式落下帷幕。
......
整個天啟十七年,全國共赴國難,艱難求生。而大明四周同樣也不平靜。
自從天啟十一年辛棟領兵進入東西伯利亞,十二年於沙俄在阿爾丹、勒拿城築城,已有五年。
作為東西伯利亞首府,勒拿城如今已經發展成為了一座一萬戶,五萬多人口的城市。
五年來,作為四省總督的辛棟幾乎沒有離開過西伯利亞冰原。正是因為他的指揮下,搖身一變成為大明人的探險家彆爾菲利耶夫帶著幾千人次,足跡已經踏過了科雷馬河。讓他驚喜不已的是,這裡居然還生活著眾多的鄂溫克族,也就是如今的滿族人。
阿爾丹金礦日進鬥金,鐵礦熔爐更是修到了百丈高。十多萬漢族、滿族百姓進入勒拿河流域討生活,這都離不開辛棟這幾年的辛勤工作。
當然,發展是需要一個和平環境的,而和平並不是乞討而來的,全是靠士兵打出來的。
這幾年以來,沙俄當局驚訝地發現,他們派出的無數探險隊,隻要一進入勒拿河流域,就會像人間蒸發一樣消失得無影無蹤。無論是規模較小的百餘人隊伍,還是規模較大的幾百人隊伍,都無一幸免。就算是再愚笨的人,也能明顯意識到,自家的探險隊肯定是遭遇了巨大的麻煩,有一股強大的勢力攔住了他們前進的道路。雖然,經過一番偵查之後,他們赫然發現,一個遠東極為龐大的帝國——大明橫杠在了他們的麵前。
麵對這種情況,沙俄政府自然不可能坐視不理,在他們眼中,沙俄同樣是一顆強大的帝國。於是,莫斯科緊急調集了一支由上萬人組成的混編部隊,浩浩蕩蕩地向基廉斯克城、布拉茨克城進發。這支部隊的到來,無疑是沙俄政府對勒拿河流域乃至貝爾加湖一帶明朝勢力的一種強硬回應。
然而,就在基廉斯克總督府向莫斯科求援的同時,辛棟其實早已收到了相關消息。他完全有能力在援軍抵達之前,率領大明在勒拿河流域的駐軍主動出擊,以目前大明在該地區的兩個師的兵力,要攻下基廉斯克城簡直易如反掌。
但出人意料的是,辛棟並沒有這樣做。他隻是將這份軍情,向喀爾喀自治領以及明廷做了一個詳細的彙報。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在過去的五年時間裡,他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策。除了在勒拿河流域留下足夠的防守力量外,他毅然決然地將大部分軍隊拆分成了以連為單位的小股部隊。這些小股部隊就像一把把利劍,被派遣到廣袤而又陌生的東西伯利亞地區,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探險之旅。
這些探險連隊肩負著一項看似簡單卻意義重大的任務——尋找這片廣袤土地上生活著的所有部族,並將他們集中到一塊或者若乾塊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尤其是那些能夠抵禦嚴冬的地方。這不僅是一次對未知地域的探索,更是對人類生存環境的一次重新布局。
時光荏苒,如今這些勇敢的探險隊已經抵達了科雷馬河流域。在他們漫長的征程中,無數座城鎮如雨後春筍般在沿途崛起。這些城鎮不僅是人類居住的場所,更是文明的象征和交流的中心。
與此同時,無數的雅庫特人在明人的“勸說”下,離開了他們祖祖輩輩生活的家園,遷入了明人精心準備的城鎮中。他們成為了光榮的明人,融入了這個新興的社會群體。
隨著時間的推移,東西伯利亞的人口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本這裡僅有二十五萬人,如今已經發展到了四十萬人。除了雅庫特人,還有蒙古人、滿人、漢人、朝鮮人、日本人等等族群紛紛湧入這片土地,使得這裡的文化更加多元,社會更加繁榮。
喜歡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請大家收藏:()朱由校:向天再借三百年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