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用二十六年時間終於平定六國統一天下,今後的路怎麼走,都要做哪些改革,秦始皇心裡沒底,便召見宰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商討,最主要的是商議確定帝號。李斯說:當年五帝的土地縱橫千裡,外麵還要劃分侯服,夷服等區域。諸侯有的朝見,有的不朝見,天子不能控製。現在大王興仁義之師,討伐六國平定天下,設置郡縣,法令一統天下,自古從未有過的新景象。五帝也得自愧不如啊!古代有天皇,有地皇,最尊貴的是泰皇。大王可以稱為泰皇,王發政令稱製書,王下命令稱詔書,天子自稱為朕。
秦王說:去掉泰字,留下皇字,采用上古帝的稱號,稱為皇帝。我稱為始皇帝,後代就從我這開始,稱二世,三世乃至萬世,永無窮儘。其他就按你們議論的辦。上古有帝號無諡號。中古有帝號,死後根據生平事跡定諡號,這樣很沒有道理,這不等於讓兒子評議父親,讓臣子評議君主嗎!朕不讚成這種做法,今後應當廢除諡號。
丞相王綰進言道:大王剛剛平定六國,燕國,齊國,楚國地處偏遠,應該封各位皇子為王,以鎮撫這些偏遠的地域,希望皇上恩準。
始皇將丞相的的建議交群臣討論,大臣們都認為可行。廷尉李斯建議道:周武王繼天子位,分封了很多同姓,異姓諸侯王,可是他們的後代逐漸疏遠了,互相攻擊,搶奪其他諸侯國的土地,周天子也無法阻止。現在國家已經統一,並設置了郡縣,不應該再分封諸侯王了,對皇子與功臣可以用國家賦稅賞賜他們,天下容易控製,也不會有異心,這是國家安寧的好辦法,分封諸侯沒好處。
始皇帝說:還是廷尉的建議正確,以前諸侯連年征戰無休止,就是因為有諸侯王,大秦開辟新天地,不分封諸侯王。
大秦把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每個郡設置郡守,郡尉,郡監。詔令收集天下兵器,聚集到鹹陽,熔化後鑄成大鐘,又鑄了十二個銅人,放置在宮廷中,顯示的是今後天下太平,沒有戰事。天下政令出至朝堂,所有諸侯國的政令全部廢除。以前各國車輛兩輪的間距各不相同,現在天下車輛兩輪之間的寬度必須一致。過去六國的文字各有不同,現在的文字統一為隸書,並且統一了度量衡。
廷尉李斯又提議:以前六國各出政令,互不服從,諸子百家對各國政令頗有微詞,人們都認為自己的學派最正確,否認諸侯國的政令。現在天下已經統一,政令出自皇帝一人,而諸子百家各學派卻任意批評朝廷的法令製度,以自己學派的觀點議論國家政令。口出怨言,街頭巷尾議論紛紛,以批評君主博得名聲,顯示自己的本事大。這簡直就是誹謗,必須加以製止。我請求把人們收藏的《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一律清除乾淨,命令下達三十天內還不上繳的,處以刑罰。保留各種醫藥書籍,占卜類書籍,種植類書籍,有學法律的,以官吏為老師。
秦始皇批準了李斯的建議,沒收了《詩經》《尚書》和諸子百家的著作,以使人民愚昧無知,無法用古代的事來批評當朝政治。修明法度,製定律令,都是從秦始皇開始。
秦始皇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算周朝占有火德的屬性,水能克火,秦便以水德做為秦的屬性。衣服,符節和旗幟都以黑色為貴。數目以六為單位,符,法冠定為六寸,車廂寬為六尺,一車駕六馬。水德主陰的命數,為政要剛毅嚴苛。一切事物都以法律為準繩,嚴厲而不講仁愛。所以秦朝施行的是嚴刑峻法,對犯罪者從不寬恕。
秦統一六國後,領土東至大海和朝鮮,西至臨洮,羌中,南到北向戶,北以黃河為要塞,沿陰山直到遼東,實現了真正的大一統。以鹹陽為都城,遷徙天下富豪人家十二萬戶,落戶鹹陽,使鹹陽更加繁華。
秦朝各代祖廟及章台宮,上林苑都在渭水南岸。而鹹陽北麵山坡比較空曠,秦每滅掉一個諸侯國,都按照該國宮殿原貌,在鹹陽北麵山坡仿造該國宮殿。南麵瀕臨渭水,北從雍門以東直到涇水,宮殿之間以天橋和回廊相連,把從各諸侯國得來的美人,鐘鼓,珍寶都放在這些宮殿裡麵,這應該就是阿房宮吧!
喜歡話說史記請大家收藏:()話說史記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