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城,藏著節製,也藏著雷霆。”
四、川陝蘇區舊址:紅色的回聲還在山穀中穿行
廣元也是川陝革命根據地的核心區域之一。我去了旺蒼縣的紅軍城遺址,小鎮至今保留著紅軍兵工廠、醫院舊址與作戰指揮部。
山林之間,一塊寫著“人民的子弟兵”的標語斑駁地掛在牆上,歲月早已剝落了紅漆,但字還在。
我在紅軍食堂舊址遇到幾位本地初中生,他們自發前來做誌願講解。
我問一個男孩:“你知道你講的這些人後來都去哪了嗎?”
他回答:“有的犧牲了,有的走到了延安,有的,可能就是我們爺爺。”
我寫下:
“廣元的紅,不是表演,不是說教;
她是山路上的汗,是深夜的火,是孩子低聲講述的信念。”
五、川北口音與民情:山高水急,話快人直
在廣元老城區東壩,我走進一家牛肉湯館,點了一碗“劍門牛雜”。
廚師邊切牛肚邊大聲吆喝:“辣子要不要多點?吃得下就來!”
一位大姐幫我找了位子坐下,還順手把紙巾遞給我:“我們這兒不講究服務,就看你吃得爽不爽。”
飯後,我問她:“你們廣元人講話咋都這麼硬?”
她笑著回:“我們山高,風大,不大聲說話聽不到。”
我寫下:
“山把人舉高,也讓話鋒變直;
廣元人不是要嚇你,是怕你聽不見。”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隴南
五天廣元之行,我從劍門關走到嘉陵江源,從女皇舊居走進紅色遺址,從古道山巔走入市井巷口。
這是一座融合了帝王、百姓、山水與信仰的城市。她用沉默講述力量,用石頭寫出剛強,用水流低語細節。
廣元像一道峽口,既是舊日川道的防線,也是一代代人信念的咽喉。她不是起點,卻是無數故事的轉彎處。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秦嶺南麓、嘉陵江源頭、蜀道出口之地落筆:
“第153章,廣元已記。
她是女皇的故土,是劍氣的餘鋒,
是山城之間最沉穩的一章古今合奏。”
下一站,是隴南。
我要踏出四川,進入甘肅東南第一道山穀,去看巴蜀餘脈如何在黃土與秦嶺交錯處延續文明,去聽秦巴通道中的另一種語言,去感受西北邊陲的山河溫度。
我收好筆記,對劍閣輕聲說:
“出川不是離開,而是更深的入世——隴南,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