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不炫技,卻能讓人在一街一景中穿越數百年。”
四、峽穀漂流與竹林溯源:人與山水的親近練習
第四天,我體驗了大金湖峽穀漂流。
水聲激蕩,竹筏輕晃,我在水波與山壁之間穿行。沿岸林木繁茂,飛禽掠過頭頂,仿佛自己成了一粒漂浮在山河間的細塵。
船夫說:“我們這些年減少遊客載量,不再拚多少人,而拚水有沒有清。”
我問:“遊客少你們不虧嗎?”
他笑:“山是我們的老祖宗,不能虧它。”
我寫下:
“三明的水不為娛樂而流,
她為記得來時路,為守得住山與根。”
五、夜落三鋼舊區:火光未儘,記憶未眠
最後一晚,我走進三鋼集團舊廠區的文化改造帶。
老爐前掛著照片展,工人宿舍改成了文創店與青年旅舍。舊軌道上停著退役蒸汽機車,紅磚牆上映著紀錄片中那些高爐燃燒的年代。
一位本地年輕人說:“我們這一代不再煉鋼,但得記得鋼從哪裡來。”
我站在爐牆前,看光影變化,腦海裡浮現出一句話:一座城市,不該忘記曾讓她發熱的源頭。
我寫下:
“三明的火已冷,卻不熄;
她在下一代眼中,燃成一種骨氣。”
六、地圖落筆·下一站南平
五天三明之行,我從一碗扁肉中嘗出生活的質地,從林區舊路中看見一代人的年輪,在古鎮巷子感受到沉靜,在峽穀漂流中仰望自然的尺度。
這是一座藏得深卻記得清的城市。
她守著生態,卻不拒現代;她保存工業記憶,卻不執迷過去。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閩中山脊、林業搖籃、水墨古鎮與赤岩丹霞之間鄭重落筆:
“第173章,三明已記。
她是綠意下的實乾者,是山水間的講述者,
是一座懂得停、也敢走的沉靜之城。”
下一站,是南平。
我要沿武夷山南行,深入閩北森林之中,去一探武夷茶魂與閩學之源的真容。
我收好筆記,對著夜色中青林不語的山崗,輕聲說:
“靜已如鬆,步仍如風——南平,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