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吳阿蒙。
從鷹潭出發,順信江上行,山勢漸開,地勢高低起伏。
沿途丘陵化作群峰,林帶濃密如毯,我抵達江西東北部的交通要衝、贛皖閩之樞紐——上饒。
這是中國地理結構中的一處重要關口,是浙贛鐵路與滬昆高鐵的節點,是通往徽州、武夷、贛東的大門。可在這密織的路網背後,還有另一條線索隱隱流動,那是一條由信仰、文化與犧牲鋪就的紅色血脈。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鄱陽湖東岸、信江北源、三省咽喉之處鄭重落筆:
“第177站:上饒。她是路網密織的戰略重鎮,
也是風骨與柔情並存的精神原鄉。”
一、上饒集中營舊址:曆史的痛與人的光
我第一站前往上饒集中營革命烈士紀念館。
這裡原是日軍侵華時期設立的戰俘關押營地,關押著成千上萬的八路軍、新四軍將士與進步青年。今日的營區靜穆肅然,舊房泥牆、監舍、囚籠依然可見。
一位年輕講解員聲音低緩地說:“我們今天講這段曆史,並非為了仇恨,而是為了銘記。”
我站在一塊石碑前,看著烈士名單,指尖摩挲刻字,心中起伏難平。
我寫下:
“上饒的土地,埋著不屈的骨,
她不高喊,卻用沉默證明:信念可以穿透牢籠。”
二、靈山道脈:山不言而教,道不言而明
第二日,我前往靈山風景區。
靈山既是佛道並融的道教聖山,又是生態完備的自然名山。山上雲霧繚繞,古木參天,登山途中處處可見“天梯”“石鼓”“靈應石”等奇岩怪石。
我在一處山洞旁遇到一位道士,正掃石階。他微笑著說:“山上沒什麼講究,能靜下心就好。”
我問他:“你在這裡多久?”
他說:“從大學畢業那年開始到現在,十五年。”
我寫下:
“上饒的山,不以雄偉壓人,
卻用雲霧、古樹、鐘磬教你謙卑與敬畏。”
三、婺源古村:書香世家與徽派血脈
第三日,我走入上饒下轄的婺源縣。
白牆黛瓦,馬頭牆起伏如浪。村中書院、私塾仍在,一位老先生在祠堂門前教村中孩子讀《聲律啟蒙》。
我問他:“你覺得婺源的精神是什麼?”
他說:“知書達理四字,早刻在每塊青磚上了。”
我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