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靠的是爐火邊的老味道、歲月中不改的手藝;
她告訴我:鹽是味覺的骨頭,也是生活的支點。”
四、新四軍紀念館:風沙中的鐵骨柔情
第三日,我參觀新四軍紀念館。
這裡記載著鹽城作為華中抗日根據地的崢嶸歲月。那是一段沒有喧嘩卻血與汗交融的記憶。展廳中陳列的照片、軍裝、文稿,仿佛仍有泥土與硝煙的味道。
一位講解員講到“鹽阜區”在戰爭年代的支前事跡時哽咽了:“他們沒有名字,卻撐起了後方的一切。”
我站在烈士牆前,看著那些陌生的名字,腦海中卻響起那一句熟悉的誓言:“為人民。”
我寫下:
“鹽城的紅,不是塗抹的標誌色,
而是一次次在泥濘中跪下又爬起的動作;
她用一個個無名之人的名字,刻下了這片土地最硬的風骨。”
五、鹽城市博物館與明清鹽政遺址:從“鹽”說起的千年敘述
鹽城之“鹽”,不是虛名。
我走進鹽城市博物館,在展廳裡看見“煮海為鹽”的全過程、曆代鹽票、驛站遺圖與鹽工雕像。這裡不是炫耀過去,而是還原那一滴滴從汗水中結晶出來的白色財富。
一位誌願者笑著對我說:“你彆看現在不靠鹽吃飯,但這城的筋骨,是鹽養的。”
我寫下:
“鹽城的鹽,不隻是調味品,
而是支撐千年運轉的民生密碼;
她藏在航道裡、歲月裡,也藏在人心深處。”
六、潮起與飛翔之間·地圖落筆·下一站連雲港
五天鹽城之行,我從灘塗走進古街,從鶴群走入鹽倉,從遠古文明的鹽路,到今天生態的前沿,我看見一座城市如何在風中屹立不倒,也如何用鹽與濕地,熬成一碗熱湯般的人間滋味。
這座城,是土地給風留下的一片緩衝,
是候鳥給人類保留的一段信任;
是曆史在海邊寫下的一首長詩,低聲吟唱,不求掌聲。
我攤開《地球交響曲》地圖,在灘塗之濱、候鳥之道、鹽脈穿城之處鄭重落筆:
“第199章,鹽城已記。
她是風中站立的蘆葦,是泥中盛放的信念;
是一座用鹽味銘刻時間的北方江南之城。”
下一站,是連雲港。
我要繼續沿著黃海之岸北上,走入那座古稱“雲台”的海港城市,看看東海之濱,如何用港口、山海與神話,為大地書寫新的傳說。
我收好筆記本,看著風中起舞的白鶴緩緩遠去,輕聲說:
“鹽已入骨,雲將騰起——連雲港,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