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下:
“慶陽的道,不是遁世,
是塵世之中找到的坐標;
她不高談玄妙,
她是黃土長出的莊重與寬恕。”
四、紅色足跡:塬上火種,黃土埋誌
慶陽曾是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來到環縣毛主席舊居,屋子土坯築牆,低矮卻整潔。講解員是一位小學生,她胸前戴著紅領巾,字正腔圓地背誦:“紅軍長征到陝北,曾在此駐留……”
我問她:“你知道毛主席是誰嗎?”
她點頭:“他是爺爺帶我去紀念館前一直鞠躬的那個人。”
一個鞠躬的動作,已是這片土地對曆史最真切的表達。
在紀念館後山的鬆林間,我獨自坐下,仰望天邊殘陽如血。我忽然理解,這裡沒有宏大的雕塑,卻有最厚重的敬意。
我寫下:
“慶陽的紅,不靠標語,
是每一把鋤頭、每一雙老鞋、每一個跋涉者留下的顏色;
她不歌頌烈火,
卻在風乾的泥牆上寫下忠與誠。”
五、羊肉與酒:生活深處的塬上滋味
晚上,我隨一位當地朋友去塬邊的一個村集。
炕頭上,端出一大盤清燉羊肉,配蒜瓣和乾花椒鹽。酒是自己釀的甜醅,清冽中帶甘。
他舉杯敬我:“我們這沒什麼好招待的,但隻要你喝一口,就算朋友。”
我喝下,火熱從喉間直至心間。
飯後,他領我去村外看星星。夜空遼闊,銀河可見。
“我們這兒,夜安靜。你聽。”
我聽見的,是風,是夜,是咀嚼過苦與樂的沉默。
我寫下:
“慶陽的味,不靠香料,
是土炕火爐下的一鍋真情;
她的酒,不醉人,
卻暖心。”
塬上落筆·地圖標記·銅川在望
五天慶陽,我在黃土中重新認識“土地”這兩個字的含義:不是資源,而是關係;不是供給,而是根源。
從塬頂剪紙到道廟靜觀,從紅色遺跡到鍋中羊肉,這座城市不曾爭奪風頭,卻在沉穩之中灌注了真正的文化根本。
我翻開《地球交響曲》的地圖,在甘陝邊界,黃土塬上,風聲之中鄭重落筆:
“第224章·慶陽:土可生萬物,風可剪千情。”
下一站,是銅川。
我要穿越黃土與煤層之間的城市,探訪礦坑之上如何生出文明,在耀州瓷器的釉光中,看見一個城市如何熬過黑與白的變奏。
我收起剪紙,輕聲說:
“風已緩,爐將暖——銅川,我來了。”
喜歡地球交響曲請大家收藏:()地球交響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