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首果然是仁心仁術。"三人聞言更加慚愧,被吳巨的胸懷深深折服。
細細思量,雖然吳巨間接導致了函穀關一戰的失敗,但他所做的不過是醫者本分,治病救人而已。
吳巨憂國憂民,總是把百姓放在首位,反而他們這些身處其中的人,隻顧及自己的立場,從國家利益出發看待問題,因此一直心存芥蒂。
韓商陸聽聞定價,雖感驚訝卻未言語,僅起身拱手致謝。
魏煥亦覺此價令人意外,愈發欽佩吳巨,隨後問:"接下來有何打算?"
"還未想好。"吳巨坦言道,"我對韓魏兩國及周國的情況了解有限,抗擊大疫需因地製宜。"
他現在初步的想法是召集兩國醫者,在洛陽為中心展開行動,逐步向周邊地區擴展。
"言之有理!那我們即刻為吳卿解說詳情。"
吳巨與魏煥、韓商陸、張平三人商討兩小時後,大致掌握了韓國、魏國、周國疫情情況。
形勢十分嚴峻!
已有十幾萬患者,逼近二十萬,比函穀關時更為棘手。
傷寒並非難題,曆史上屢見不鮮,經驗豐富的大夫都能應對。難處在於患者數量巨大,調配醫生和藥材不易。
真正的挑戰是類傷寒,這種新型疫病雖傳染性低於傷寒,但死亡率遠高於後者,且目前唯一能救治類傷寒的藥物隻有吳巨手中的青黴素。
此外,隨著對疫病的深入研究,醫者們發現傷寒與類傷寒症狀相似並非偶然,二者可能存在某種未知的關聯或共生關係,這使防控和治療工作愈發複雜。
當前情況是,在十幾萬患者中,傷寒患者的比例逐漸下降,而類傷寒患者的比例穩步上升,整體數量看似保持穩定。儘管基層醫者全力以赴,但成效依然有限,陷入了瓶頸。
吳巨此次前來正是為了突破這一困境!
……
設宴歡迎吳巨後,他決定親自前往前線了解情況。
一行人驅車來到洛陽附近一處大型患者安置點。荒野間北風呼嘯,白色帳篷搭建而成,眾多韓魏醫者戴著口罩穿梭其中,一刻也不敢懈怠,因為他們知道,早一秒可能挽救生命,晚一秒則可能導致死亡,每個人都爭分奪秒。
魏煥拿來幾隻口罩遞給眾人。
“說到這個口罩,先生是否還有庫存?能否出售給我國?”張平詢問道。
如今在韓魏流通的口罩大多為吳巨早年以魁首之名贈送,據說能預防疫病,對減緩疫情傳播功不可沒,如此寶物怎能不讓人動心?
“出發前我已經安排最新生產的口罩優先運往韓魏,相信很快就能到達。”吳巨答道。
“多謝,韓國願按市價購買!”張平鄭重說道。
“不必,隻需成本價即可。”吳巨揮了揮手,毫不在意。
他原本就沒想過借此牟利。
還未等張平開口,吳巨已邁步走進患者集中區。
張平張了張嘴,即便身為兩國、城府深厚之人,也不禁對吳巨心生敬意。
戴好口罩,眾人跟隨其後。
進入集中區後,吳巨放慢腳步。
從醫者進出帳篷的間隙,他看見那些病人虛弱地蜷縮著,寒冷與病痛讓他們備受煎熬。
恍惚間,吳巨仿佛又回到了當年行走在函穀關隔離區的日子。
事情有些奇怪,秦國和韓魏同時暴發疫病,但如今秦國安然無恙,韓魏卻越來越嚴重。
這源於兩國不同的決策。
子楚立刻調動秦國全力應對疫情,即使冒著可能戰敗的風險,仍親自篩查全軍二十萬將士,並建立隔離區,調集全國藥材與醫者,投入巨大人力物力。連吳巨都不知情的是,在鹹陽因疫情導致兵力銳減,朝臣主張增兵函穀關,子楚卻信任吳巨,為避免前線疫情加重,堅持不增兵。
韓魏則選擇優先作戰,不斷增派邊防兵力,加緊訓練。他們並非完全忽視疫情,但措施遠遠不足,使疫情愈發失控,間接削弱了韓魏聯軍士氣,最終一戰損失十五萬大軍。
若非孫隱當時的防禦策略幾無可挑剔,死亡人數還會更多,甚至可能重蹈長平之戰覆轍,令趙國全軍覆沒。
一念之間,決定成敗。
吳巨回過神來,看到一名醫者抬著擔架走來,上麵躺著一具冰冷的。
那是一個年幼的孩子,未能等到明年的春天。
這些將被送往北方集中掩埋,山坡上已可見大小不一的坑洞。
“今日死了多少人?”吳巨問醫者。
他戴著口罩,抬擔架的醫者未認出他,隻答道:“上百。”說完便低頭繼續前行。
眾人沉默壓抑。
在魏煥帶領下,眾人進入帳篷,忙碌的醫者認出魏煥和韓商陸後停下工作,打招呼道:“魏長老,韓長老。”
魏煥和韓商陸點頭回應。
吳巨快速查看病人狀況,雖然神情凝重但也稍感寬慰。
目前看來尚在掌控之中,希望能及時遏製。
年輕醫者帶著幾分疑惑走進帳篷,“師父,新來的病人情況特殊,分不清是傷寒還是類似傷寒,麻煩您幫忙看看。”說完,他注意到旁邊的魏煥等人,愣了一下:“魏長老,韓長老。”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魏煥點頭示意:“帶路吧。”
年輕醫者忙應聲:“好。”
很快,擔架被送至帳篷前,吳巨上前檢查後肯定地說:“這是類傷寒。”
年輕醫者不解:“僅憑觀察就能判斷?未免太過草率。”
魏煥抬眸輕描淡寫地道:“他說是就是。”
韓商陸補充道:“論類傷寒診治經驗,當今世上,能勝過他的寥寥無幾。”
年輕醫者瞪大眼:“閣下是……魁首?”他立刻拱手致歉。
吳巨擺擺手:“無妨,讓我來問問病人狀況如何。”
病人虛弱地躺著,臉色蒼白,身形消瘦得厲害,雙腿幾乎暴露在外,明顯許久未曾好好休息或進食,精神狀態極差。
“我會死嗎?”他聲音發抖地問。
“不會。”吳巨堅定回應。
病人眼神閃爍:“真的?”
“千真萬確。”吳巨微笑著確認,“不會有事的。”
雖看不清笑容,但他的語氣令人安心。
處理完病人,吳巨摘下口罩感慨:“比我預想的還要糟糕。”
張平三人沉默片刻後問:“能治好嗎?”
若連吳巨都無法解決這場疫病,他們將不得不采取最壞的辦法。
坑殺所有染病者被視為古老的做法,在春秋戰國乃至更早的時代,一旦遭遇難以控製的疫情,便會采取這種極端手段,試圖從源頭上消除傳染風險。
然而,對於當前的韓魏兩國而言,這無疑是下下策。兩國在函穀關已損失十五萬大軍,此時應著重恢複國力,促進生產和人口增長。而大規模病患不僅與這一策略相悖,實際操作也極難實現。染病人數眾多,許多病例可能尚未被發現,若貿然行動,隻會讓疫情更加難以控製。
三人屏息凝視著吳巨,他卻毫不猶豫地承諾:“此事定能解決。”他對自身醫術及青黴素抱有信心。
“太好了!”張平精神振奮,隨即恭敬行禮,“一切拜托魁首!”周國大夫與魏國大臣亦齊齊鞠躬致謝。
“無需多禮,此乃醫者本分。”吳巨伸手扶起眾人。
張平注視著吳巨年輕的臉龐,感慨良多。此刻韓魏兩國同樣麵臨困境,雖較周國稍好,但形勢依舊嚴峻。聯軍損失慘重,加之疫病蔓延,民心浮動,生產停滯,國家幾近癱瘓。眼下唯有期待吳巨能終結這場災難,因為他至今仍是唯一掌握治療傷寒方法的人。
“我們這些外行就不多插手了,接下來全交給你。如有需求,儘管吩咐,隻要我們能做到,魏國絕不推辭。”魏國大臣說道。
吳巨微微一笑,點頭回應:“請安心。”
正當他準備離去時,忽然停住腳步,轉身對張平說道:“張大人,有一事需提醒您。”
“請講。”張平客氣地邀請。
“依您現狀,還是儘量減少勞累,靜養更為穩妥。”吳巨直言。
張平略作沉思,拱手致謝:“多謝提醒。”
吳巨點點頭,他對張平的印象尚可,因此出言提醒。
隨後,吳巨登上了馬車,與魏煥、韓商陸的馬車一起離開,五百名魁首近衛護衛兩側,馬蹄聲密集,揚起陣陣塵土。
張平望著遠去的馬車,不禁苦笑著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