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楊政過世,必須由他簽署的文書公函都在積壓著,其餘事情,暫由時寒打理著。
但,這門子可是楊家的門子。
楊家了不起,他才紅包收的飛起,安能敗了楊家的威風?
門子便把胸一挺,傲然道:“當然是我家叔老太爺,公子莫要看我們老太爺去世了。我們這位叔老太爺,也是十分了不起的人物。
他是我大宋開國郡公、右諫議大夫、潼川路經略安撫使,現奉旨來到利中公乾的。”
門子也是會說話,一番話拎出來,沒有一句錯的。
但,來利中有何公乾?
他沒說。
可是和前邊的話連起來一聽,就給人一種利中他當家的感覺。
楊連高驚訝地道:“原來新任潼川經略安撫使楊沅,就是你家叔老太爺?”
請...您....收藏_6191書1吧(六\\\九\\\書\\\吧!)
門子挺胸腆肚,得意洋洋道:“正是!”
楊連高點點頭,微笑道:“我省得了,多謝告知。那麼,明日楊某再來拜訪。”
楊連高向門子點點頭,返身走下階去。
門子按了按懷裡那根金條,笑眯眯地鑽回小門,把門關上了。
楊連高走到馬前,又回首望了一眼太尉府的門楣,便縱身一躍,穩穩地落在了馬背上。
大理,是一個地方大族比高麗還要零碎的地方。
那時代還沒有土司製度,但事實上的大大小小的土司,早已經出現了。
和高麗一樣,他們以世家大族,以姓氏族群的形式,存在於大理的各個地方。
大宋稱他們為大理三十七蠻部。
事實上,三十七蠻部隻是勢力較大,最為有名的,實際上大小土官還要更多。
但是這些大理貴族當然也有實力高下之分,目前大理實力最強的三大姓,是為段氏、高氏和楊氏。
楊連高就是大理楊氏一族的嫡房少爺。
正是因為大理是由這麼多大大小小的勢力組成的類似於聯盟的一個帝製國家,實際上皇帝權柄遠不如中原王朝,因此內部的政治鬥爭也遠不及中原一般慘烈。
失敗的就如角逐聯盟長失敗了一樣,下台就是了,不至於太過血腥。
比如幾十年前,大理權臣高升泰就廢了保定帝段正明,自己做了大理國皇帝。
而段正明呢?
他出家為僧了。
他擴建了一處寺廟,帶著他的親信文武官員上百人、侍衛五百多人,還有三十多位妃子出家了。
三十多位妃子各有庵堂,這寺廟說是寺廟,仍舊猶如一座宮廷。
因為大理此時興起的佛教是密宗阿吒力教,他們出家不改俗姓,不用“釋”字為姓,仍然保有家眷。
被奪了皇位的段正明不但依舊錦衣玉食,妃嬪簇擁,他悶了還能出國遊玩。
段正明經常攜妃帶眷,往中原遊玩,每次出行,至少用二十匹馬馱運金銀,供他用。
大理盛產金銀礦,權貴人士喜歡把金子打造成片狀或條狀進行交易使用。
這也是方才楊連高直接送給楊府門子一根金條的原因。
一個被奪了江山的廢帝,沒有性命之憂,依舊待遇不變,不會派人看守,還能攜帶大量金銀出國……
這個所謂的帝製政權,可不就相當於北方遊牧的部落聯盟麼?
而且高升泰過了兩年皇帝癮,就大限已至。
臨死他又覺得對不住段家了,所以叮屬他兒子,還政於段氏。
段正明已經出家了,於是,高氏把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接來,重新做了皇帝。
謀朝篡位的高氏呢?
高氏繼續是大理第二大氏族,掌握相權。
如今,段正淳已經去世,他的兒子段正嚴(又名段和譽)在位三十九年後,因諸子內爭外叛,現已出家以求清閒。
現在在位的是段和譽的兒子段正興,宰相則是高家的高量成。
楊連高則出身於和段氏、高氏可以分庭抗禮的大理楊氏。
大理段氏一族掌握著皇統,大理高氏掌握著相權,而大理楊氏則掌握著宗教權。
在崇信佛教的大理,楊氏甚至可以爭取到段氏、高氏一些人的服從與擁戴。
楊連高是大理楊氏嫡子,又是大理高家的外甥,所以,野心勃勃的楊連高也想效仿高升泰,過一把皇帝癮。
為此,他內外勾連,謀求國內國外各方勢力的支持。
大理國內,他鞏固楊家的基本盤,努力拉攏其他氏族大家。
大理國外,他屢次前往播州拜會世襲播州的安撫使楊選,並拜為義父。
吐蕃方麵,則與錯那、墨脫、波窩等大部落頻繁接觸,通過經商貿議建立密切聯係。
之前,他正在吐蕃活動時,偶然得知大宋商人蓬州吳淵頻繁同吐蕃各部接觸,想要大量購買西北馬。
一心想要謀國的楊連高馬上發現了其中的玄妙之處。
西夏剛剛通過吐蕃借道襲擊了西川,聽說宋國又在兩淮大勝了金國。
現在宋國突然加大戰馬的購買力度,這是要對西夏用兵了吧?
馬也是有壽命的,如果不是戰爭在即,正常的防備和備戰,宋國沒道理突然加大戰馬的收購力度。
如果大宋對西夏開戰,那就是他圖謀大理皇位的最佳時機。
因為大理就是從段和譽時期成為大宋藩屬國的。
楊連高為了帝位已籌劃很久,他現在最擔心的,就是到時候宗主國大宋突然出手乾預。
可如果大宋忙於同西夏交戰,那麼自然無暇顧及大理。
這樣的話,他甚至可以向播州的義父楊選求助,向吐蕃與之交好的錯那、墨脫、波窩等部落求助,一舉奪取帝位。
等到木已成舟,大宋也就隻能冊封他為大理國王了。
為此,原本還隻是局限在大理國及其周邊地區努力經營的楊連高都沒有回國。
他直接從吐蕃北上,繞道來了利州,為的就是拜訪結交西軍諸帥臣,掌握第一手的情報。
楊連高對於利州三帥臣,隻是想要建立一定的聯係,以便及時掌握大宋對西夏的軍事戰略,方便他在大理發動政變。
孰料,此來南鄭,竟得知潼川府路已經易主,而且潼川府路經略安撫使至少能做利州中路半個家。
潼川府路可是直接與大理國接壤的,他義父楊選的播州,也在一年前從夔州路劃歸潼川路了。
如果,我能拜這楊沅為義父……
大理楊、播州楊、潼川楊、利中楊由南至北,一線貫通……
真是天助我也!
從大理跑去吐蕃轉悠了一圈兒,又從吐蕃繞過橫斷山脈,從川峽四路的最北端來到大宋的楊連高,根本沒有想過楊沅與他年紀相仿。
他知道大宋升官有多難,你以為都能像吳家的人一樣,剛剛二十歲,就有人成為一軍統製?
再說了,那不是楊政太尉的族弟、利中楊家的叔老太爺麼,年輕一定不小了。
“表哥,楊太尉不肯見你麼?”
車中,忽然傳來一個清麗悅耳的聲音。
楊連高收回遐想,微笑道:“楊太尉已經過世了。”
車中傳出一聲輕呼。
楊連高道:“現如今楊府當家的,是楊太尉的族弟,潼川經略安撫使楊沅。
楊家剛剛料理完喪事,咱們明日再來拜訪吧。”
“哦,那,咱們現在回客棧麼?”
“不急,方才來時,路上見一禪院,名叫伽藍院,頗顯壯觀,我帶你去遊覽一番。”
“好呀!”
車中傳出雀躍歡喜的聲音,一行人便掉轉馬頭,往伽藍院而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