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頭看向通訊參謀,克裡沃申問道“葉廖緬科將軍給出回複沒有?我們的援軍什麼時候到達?”
“電報已經發出去了,還沒有接到回複”通訊參謀說道。
“軍長同誌,司令員同誌要和你通話。”另一個參謀拿著電話說道。
克裡沃申走到那個參謀身旁接過電話。
“司令員同誌,我們的部隊已經突破德國人的防線打到杜布羅夫諾城,隻要再加把勁就能將德國人趕進第聶伯河,隻是我們需要”
葉廖緬科氣急敗壞的聲音打斷了克裡沃申。
“不要再說了,停止進攻,立刻撤退。”
克裡沃申以為自己英年早衰出現幻聽症狀,急忙問道“司令員同誌,你說什麼?再說一次。”
葉廖緬科的喊聲隨即衝出電話,幾乎震破克裡沃申的耳膜。
“停止進攻,立刻撤退,這回聽清楚了嗎?”
葉廖緬科的聲音是如此之大,不僅是克裡沃申,就連他身邊的參謀們都聽得清清楚楚,震驚之下紛紛向克裡沃申行注目禮。
“司令員同誌,你難道不知道戰場的局勢嗎?在獲得勝利的前一刻,你竟然要我撤退?”
克裡沃申驚怒之下,不知不覺地拔高嗓門,卻立刻遭到葉廖緬科更大嗓門的“火力壓製”。
“少說廢話,立刻撤退,這是坎尼。”
“坎尼?坎尼!”
克裡沃申用不同的語氣重複了兩次“坎尼”,掃了一眼地圖後,他對葉廖緬科的滿腔怒火被“坎尼”這個詞掃蕩的一乾二淨。
看著地圖上德軍防線凹陷進去的陣型,克裡沃申瞬間被葉廖緬科氣急敗壞的情緒感染。
“竟然真的是坎尼,那些該死的德國人,我立刻撤軍。”
掛上電話,克裡沃申旋即響起曆史上的坎尼會戰。
坎尼會戰發生於公元前216年,乃是第二次布匿戰爭中的主要戰役。此前迦太基軍隊主帥漢尼拔入侵意大利,並且屢敗羅馬軍隊。而為了截斷羅馬的糧食補給,進一步打擊其士氣,漢尼拔於是進兵至意大利南方的羅馬糧倉坎尼城。
8月2日,迦太基軍與羅馬軍相遇,大戰爆發。漢尼拔運籌帷幄,成功地以少勝多,擊潰了由羅馬執政官保盧斯與發羅二人所統領的大軍。
戰役中羅馬派出了約八萬七千名羅馬同盟軍出戰,羅馬軍將右翼置於奧非都斯河附近,騎兵放於兩翼,而重步兵則集中在中軍。
為了對付羅馬的布陣,漢尼拔使用了雙重包抄的戰略,將最不可靠的兩萬五千名高盧新兵置於中軍,並混以八千名久經沙場的西班牙重裝兵。
而其中軍並不是一條直線,乃是由中央突起的弓形陣,以誘敵擊之。而精銳騎兵則置於兩翼,以作包抄之用。
在戰事開始時,迦太基的中軍不敵羅馬中軍的優勢兵力而向後撤。但羅馬人在不久後便陷入了一個巨大的凹字中心裡,而迦太基的中央步兵與兩翼的騎兵則由中間進逼,結果包圍了羅馬軍。羅馬軍無處可撤,被迦太基軍分割並逐個擊破。
最終,大約六萬至七萬名羅馬士兵戰死或被俘,兩名統帥之一,執政官鮑魯斯,與八十名元老院成員一同陣亡。
坎尼會戰雖然並沒有令迦太基徹底擊敗羅馬,但漢尼拔戰術運用之高妙,使之時至今天,仍被譽為軍事史上最偉大的戰役之一。
想起後世描述坎尼會戰時“每分鐘大約有六百名士兵被殺”的語句,克裡沃申就感到不寒而栗。
即使是坎尼會戰,自己應該是扮演漢尼拔的角色,而不是悲劇的羅馬人。
“撤退,立刻命令部隊撤退。”克裡沃申迫於嚴峻的形勢,不得不下達撤退命令。
幾乎是同時,第聶伯河西岸,希特勒警衛旗隊師的師部裡,陳道和迪特裡希接到來自十四裝甲軍軍部的命令。
“敵人已經進入我們的圈套,反擊可以開始了,祝俄國人好運。”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