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軍隊和北宋軍隊的建立是不同的,南宋軍隊是建立在北宋滅亡之後的重新整合及因戰爭不斷壯大的,而北宋軍隊來自於並不激烈的兵變,它由原後周軍隊直接轉變過來,不是推翻重建。
隻是簡單地淘汰選拔將領和組織結構改造,使其直接成為新王朝的軍隊。
簡單來說,北宋的大軍其實就是後周大軍,而南宋卻是真刀實槍裡麵拚出來的,比如說能征善戰的韓世忠,死守名城的張俊,鼇戰西北的李彥仙,曲端,吳玠這些大將,還有趙舊自己親自養成的大號嶽飛嶽元帥。
當年趙舊開大元帥府,招攬潰軍義兵和地方勤王部隊,將其分為五軍,由武顯大夫陳萃充兵馬大元帥府都統製五軍兵馬。
都統製統領全軍,下設五個統製,分領各軍,實行五軍製。這是趙構進行的軍隊建設的初次改革嘗試。
隨著金人的追殺和依附將士的越來越多,這種簡單的統軍機製出現許多問題。
靖康二年正月,大元帥府中樞發生了一係列的變法“上(即趙舊)以便宜除汪伯彥顯謨閣待製,充元帥,而黃潛善為副元帥。”
原先的副元帥宗澤因不在趙構身邊,不再是軍事中樞的成員,這一時期的軍隊成分十分複雜,比如賊寇、義軍、潰軍、地方軍等,派係林立,相互沒有關係不統屬,各自領軍不聽號令,名義上說是歸於大元帥府的領導,實際上獨立性特彆強。
大元帥府到後來又發展成禦營。
禦營司與三衙、樞密院之間的同存矛盾,這也是趙舊今日召集將軍們解決問題的原因。
趙舊又道
“三司天下之兵柄皆在,其權雖重,而軍政號令則在樞密院,然禦營權職與三司,樞密院重合。
朕欲取締禦營,恢複舊製,天下兵事,樞密院能否使其更加有效,或者增添一些權柄?
甚至,朕想要弄一個國防部出來,兵部,三司,樞密使並之。”
趙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噝……”
不少文臣都看出了趙官家的想法,並不是要取締禦營。
反而是要將其變成更大更具權威的組織,國防部,這一個部門頂我們半個朝廷,這未免有些太過了。
趙舊的想法頓時驚呆了所有人。
這亂事確實需要國家機器更加高效快捷的處理方事,但…有些事不一定能說是對的,但卻觸及了文臣的底線。
李綱便道
“國朝兵權,隸於三衛,本之樞府,樞府有發兵之權,而無握兵之重,三衙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今不複三衙,而彆置禦營司,分委之樞府,而置禦營使,其後專掌兵權,樞密不得而豫。
而官家所言,其國防部權柄太重,就怕有尾大不掉之事,官家未免太過於偏心了一些。”
呂頤浩直接了斷的說道
“承旨為樞密屬官,權任管軍,是本兵之地又得握兵,合二為一,非祖宗之製,臣以為不可。”
祖宗之製還真的是個好東西,有事沒事都可以捅出來嚇人,這一招被司馬光給玩壞了,很多人都是嘴上喊著祖宗之製,可真的是要依照古禮,單單是一個周禮,天下有幾人能夠做到?
若真的遵循祖宗之製,則周天子也不會消亡了。
畢竟相公們都秉持著“重文輕武,防範武人專權”的原則。
這樣一來的優點是適應了戰爭需要,提高了中央決策的效率;但缺點也同樣很大很明顯,使其成為宰相專權的工具,“文人監軍”,“宰相領兵”這樣的事屢次不絕,可是會帶兵的相公又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