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騰年代——向南向北!
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關注即送現金、點幣!
“劉總你不是學金融的?”毛總問。
“不是。”劉芸說,“我一天的金融課也沒有上過,在你們學院派看來,我就是野路子。”
“那劉總你是學什麼的?”施總問。
“我大學讀的是中文係。”劉芸說,毛總和施總都笑了起來,劉芸也笑了。
她問“你們是不是覺得,學中文的,都比較會講故事?但我還真不是靠講故事,我的第一個客戶,跟著我到現在,已經九年了,我的所有客戶,中間很少有流失的,這就是我說的,我不需要去發展客戶的原因。
“這個世界,有錢人都是紮堆的,不用我自己去推銷,我的客戶,他們自動就會把他們的親戚和朋友,介紹給我,我也努力地去幫助他們賺錢了,這才是他們看中我,願意跟著我的原因,靠講故事,維持不了這麼久的關係。”
毛總和施總點點頭,覺得劉芸這話說的對,也不是在吹牛,有錢人不是傻子,你能騙他一時,但騙不了一世,上百億美金的資金規模,肯定不是一朝一夕能積攢起來的,每個客戶對委托方,都有一個考察和驗證的過程,你必須靠自己的實力說話。
客戶投放給你的資金,是和他對你的信任成正比的。
劉芸說著說著,手裡拿著白板筆,已經坐回了會議桌前,她看著毛總和施總說
“學中文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能讓我更接近事物的本源。”
“這個怎麼說,劉總你能解釋一下嗎?”
施總對這話不明白了,他覺得說科學或者哲學,能更接近事物的本源他還可以接受,說中文能夠更接近事物的本源,施總說什麼也不能同意。
“好,我舉一個例子,你們一定聽說過一本小說,叫《三國演義》,也肯定知道有一部史書叫《三國誌》,研究曆史的,你去問他,他肯定會和你說,《三國誌》更接近真實的曆史,但你如果到大街上,隨便問一個人,你知道三國的事情嗎?
“答案也是肯定的,在中國,大概就沒有什麼人,不知道一點三國的事情吧,連文盲,也都會說幾個三國故事,但他們說的三國,是《三國演義》的三國,還是《三國誌》的三國?肯定會是《三國演義》吧?”
劉芸說著又站了起來,重新走到白板前麵,她問毛總和施總
“你們說,哪個更真實?《三國誌》還是《三國演義》?”
“這還用問嗎,當然是《三國誌》。”施總說,“那《三國演義》是小說。”
“施總,你讀過《三國誌》嗎?”劉芸笑著問。
“沒有。”施總說,“我又不是研究曆史的,去讀那個乾嘛?”
“那你讀過《三國演義》嗎?”劉芸追問。
“這個肯定讀過,哪裡有男孩子,沒讀過《三國演義》的。”施總說。
“不錯,這就回到我說的話了。”劉芸指著白板上的那個曲線,問施總“如果這是股市或者期市的日線圖,我們知道,買的人多,曲線會向上,賣的人多,曲線會向下,曲線怎麼走,都是買賣雙方的資金量決定的,對嗎?”
施總點點頭,這個問題,也太小兒科了。
“那麼,這買賣的雙方裡,施總你覺得,是看過《三國誌》的人多,還是《三國演義》的人多?”劉芸問。
施總愣在了那裡。
劉芸笑道“肯定是看過《三國演義》的人多吧?那就這個盤麵來說,我們去研究《三國演義》有意義,還是《三國誌》有意義?金融係的教授,他們做的就是,拿著《三國誌》,在研究一幫由看《三國演義》長大的人形成的盤麵,看起來很嚴謹,其實風馬牛不相及。
“我前麵說過,金融市場的每一次波動,都是一次非理性的行為,就是因為它是由千萬個讀《三國演義》的人形成的,彆以為國外就不一樣,國外也一樣,那就是一批看羅賓漢或《星球大戰》長大的人,簡單地說,就是一幫情緒化的人,組成了我們金融市場的芸芸眾生。”
“有點意思。”毛總說。
“就是這麼一幫人的存在,才會有一個情緒化的金融市場和盤麵。”劉芸說,“不然你們看看,為什麼每個月美國非農指數發布的那十幾分鐘,外彙市場美元的波動都會那麼劇烈,你用任何理性的說法都解釋不通,美元的實際價值,在那十幾分鐘裡,會產生這麼大的變化嗎?當然不可能,這隻是情緒的集中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