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丫頭的來去,好像池塘裡丟下的一顆小石子兒,沒多久蕩出來的漣漪就平複了下來。
等小蘭跟小英能坐起來的時候,已經沒人再提起來那個連名字都模糊的孩子了。
眼看著秋收將至,田大娘提出要走。
對莊戶人家來說,秋收是大事兒。
田小芹也沒提繼續留人的意思,跟婆婆一起,積極的幫忙收拾起了回家的行李。
來的時候一個小小的包袱卷兒,走的時候,李水仙出麵,收拾了一大包。
雖說心裡已經有準備,侄女婆家肯定會有所表示,可看到這麼多東西。
田大娘還是有些接受不來:“這麼老些東西,我要是都扛回去了,村裡人還以為我進城打土豪呐!
不行不行!”
田大娘極力推拒!
李水仙看看,東西也不算誇張啊。
也就給田大娘做的兩身新衣服,還有幾身兒自個的舊衣服。
一包頭繩、香皂、毛巾,找人換的勞保手套之類的零碎。
一包雜拌糖,一包紅糖,最重的就是二十斤小米。
田大娘家裡新娶的媳婦,說不得什麼時候就用上了。
再說了,現如今又不能給錢,可不就隻能在物件兒上下功夫了。
田大娘最終還是沒推卻成功,小田嘟著嘴:“大娘,你是不是跟我生分啦!我都那麼長時間沒回去了。
也不是隻為了這倆月的光景。
等農忙結束了,你要是能抽的出空,還得過來幫我呐!”
李水仙讓福安騎著車子把田大娘送到了車馬行,看著雇的騾車走出二裡地才回轉。
看孩子的走了,可倆孩子還小著呢。
福安想法子給倒騰回來兩輛能站能坐的小竹車,小田醫生開始了帶孩子上崗。
可這不是長久之計。
劉翠芬勸道:“托兒所沒那麼可怕,受點兒委屈是肯定的。不過這麼大的孩子,你中間抽空過去喂頓奶,一天挺快就過去了!”
田小芹正在考慮,一直仿佛置身事外的公公插話了:“我這兩天沒事兒,在家看著孩子吧。”
這話有些出乎意外,田小芹看著婆婆。
李水仙好像也跟第一次聽一樣:“怎麼突然閒成這樣?”
楊遠信故作輕鬆的一攤手:“前段時間都圍著這倆孩子轉呢,我也沒吱聲。
這不是去年開始成立街道跟居委會,咱們區公所也風風火火的跟著學習。
七月初的時候,咱們區公所也開始籌備各個街道辦事處了。
雖說我也跟著跑前跑後,可我這年齡,委實有些大了。
上頭的意思,還得研究研究。
研究著研究著,也不給我份活了,讓回家等通知。
我估計啊,可能得回家吃自個兒了。”
1953年6月30日,北京市委在《關於街道居民組織典型試驗向中央和華北局的報告》也提出:“以每一派出所轄界為範圍,設立街道辦事處,作為區政府的派出機關”,且“為了工作上的便利,最好和派出所合署辦公”的建議。)
李水仙不走心的安慰:“沒事兒,本來也就沒給開多少補貼。
咱們家這麼多人呢,不差掙工資的,就缺帶孩子的!”
讓公公在家帶倆孩子?田小芹都有些不敢想,跟托兒所一比較,其實也不是不能送去。
於是推推福安,想讓他說句話。
兩口子沒能心有靈犀。
福安仔細算了兩遍兒他爹的年齡:“爹,你今年才五十二,不是說六十退休嗎?再說了,總得要點兒經驗豐富的老人幫襯吧?”
楊遠信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可能是,你爹經驗太豐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