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確定菌絲能量體的能量來源不會影響宇宙維度變化等等原因之前,是不會轉為民用的。
不過單人武裝3號機所需要的各種技術,各項目組陸陸續續研究了610個月方才搞定。
期間,趙小侯自然也是抽出不少時間,前往這些項目組幫著他們進行一些技術難點的攻關。
實際上,在這些技術裡,最難的還是蓋亞意識激發器的升級換代。
畢竟單人武裝的核心技術實際上就是蓋亞意識技術。
隻要激發出來的蓋亞意識強度越高,那麼單人武裝所發揮出來的威力就越大。
最終,各大項目都完成了趙小侯製定的技術目標,將單人武裝3號機所需的配件都造了出來。
可還沒等到組裝時,趙小侯又改變了一些技術思路。
因為按照現在的情況,單人武裝3號機組裝起來的體型必然會超過他製定最高5米的範圍。
因而他索性就將3號機的曲率引擎給去掉了。
實際上到了這個時候,曲率引擎在3號機上算得上是最大號的配件了。
沒辦法,曲率引擎技術在空間折疊跨越技術搞出來之後,在大科學院就一直不怎麼受重視了。
尤其是十年前,大科學院某個項目組搞出了恒星係內空間折疊跨越安全技術,能夠讓戰艦貼著恒星進行空間折疊跨越,不會因為恒星引力而出現意外之後,曲率引擎技術的地位就再度下降。
而幾年前,在實現了頂著中子戰星強引力進行空間折疊跨越的技術突破之後,曲率引擎被徹底丟到了技術儲備庫裡。
整個大夏,除了以前安裝了曲率引擎的一些商用飛船之外,大多數運輸艦,交通船,乃至於太空軍的戰艦,都將曲率引擎拆卸掉了。
因為曲率引擎的能耗太高,甚至於是現在空間折疊跨越技術的3倍以上。
並且在曲率航行的時候,即便是使用中微子探測技術,對於外界的探測距離也比較短,很容易出現意外。
因而到現在,大多數艦船,就隻保留了常規引擎和空間折疊跨越器這兩個引擎。
實際上,隻保留這兩個引擎也足夠了。
因為常規引擎技術實際上是一直在發展的,並且大夏大科學院投入的物力人力也是相當多的。
現在艦船用常規引擎技術,基本上能夠讓艦船的常規速度最高達到光速的3分之2,也就是每秒20萬公裡。
並且大夏大多數先進艦船所配備的常規引擎,最高常規速度也就隻有每秒13萬公裡。
嗯,簡單來說,這個速度算是經濟速度,也就是讓艦船達到高速的同時,能耗不會太離譜。
如此一來,再加上相關技術的升級,方才能夠保證將3號機的體型維持在5米以下。
等到開始組裝,趙小侯再度親自動手,甚至於一些規格略大的配件,他還現場進行改進縮小,可謂是耗儘他的腦汁。
不過還好,前後花費一周時間,3號機組裝好之後,測量出來的體型是5.12米。
嗯,略微超出了一點點,但還能夠讓他接受。
畢竟空間折疊發生器,空間折疊跨越器以及其它配件已經夠節省了,做到了最極致的縮小。
喜歡被係統強迫成為大科學家請大家收藏:()被係統強迫成為大科學家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