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的清溪最是熱鬨,學堂院子裡的京城藥材苗冒出新綠,與本地的枇杷樹相映成趣。小阿牛每日天不亮就提著水桶去澆水,他總蹲在苗旁,把太醫院標本冊裡的圖譜和幼苗對比,連葉片上的紋路都要數上幾遍。圓覺看著他認真的模樣,便把從京城帶回的醫書裡關於藥材培育的章節,逐字逐句講給孩子們聽,學堂的晨讀聲裡,漸漸混進了“燥濕寒熱”“深耕淺種”的字句。
這日清晨,清溪口忽然傳來馬車軲轆聲。孩子們跑到河邊張望,隻見林掌櫃帶著幾個穿短打的漢子從車上下來,漢子們手裡捧著鼓鼓的布包,裡麵竟是京城的新麥種。“去年說好了,要帶京城的種子來清溪!”林掌櫃笑著遞過一包麥種,“禦醫還托我帶了話,說太醫院新辟了藥田,想請孩子們秋天再去京城,看看兩地藥材的長勢。”
小阿牛攥著麥種,轉身就往學堂的田地跑。他和夥伴們一起翻土、播種,把麥種埋在藥材苗旁,還在田埂上插了塊小木牌,寫上“京城麥”三個字。村民們見了,也紛紛來討麥種,連鄰村的藥農都趕著牛車來請教。圓覺索性在學堂旁開辟了“交流田”,每天午後,孩子們就帶著大家辨認藥材、講解種植訣竅,田埂上總是圍滿了人,笑聲能傳到清溪對岸。
入夏時,京城的麥子先抽了穗,金黃的麥穗在風裡搖晃,和清溪的稻穗相映成趣。小阿牛的《鄉野農事錄》又厚了不少,裡麵畫著京城麥的穗、新種的藥材,還有林掌櫃帶來的京城學子——他們暑假來清溪寫生,把清溪的田園風光畫進了畫卷,說要帶回京城,讓更多人知道這處“藥材之鄉”。
一日午後,圓覺收到一封來自太醫院的信,信裡夾著一張藥方,禦醫說近來京中孩童易染風寒,這方子需用清溪培育的薄荷配伍,效果最佳。孩子們聽說後,立刻提著竹籃去采薄荷,小阿牛還特意挑了葉片最厚的,仔細曬成乾,裝在林掌櫃留下的瓷罐裡。“要讓京城的小朋友也能好起來。”他一邊裝罐一邊說,額頭上的汗珠亮晶晶的。
薄荷送走後沒幾日,清溪迎來了一場大雨。雨後初晴時,孩子們發現“交流田”裡的藥材長得更旺了,京城的麥子也結了飽滿的麥粒。圓覺牽著孩子們的手站在田埂上,望著眼前的綠意與金黃,輕聲說:“你們看,善意就像這些種子,種在地裡能發芽,傳到遠方能開花。”小阿牛點點頭,在《鄉野農事錄》的最新一頁畫了一片田地,田地裡既有清溪的枇杷,也有京城的麥子,旁邊寫著:“新的征程,是讓好東西走得更遠,讓更多人心裡有光。”
晚風拂過,學堂的燈又亮了起來。燈下,圓覺正在整理新收到的書信,有林掌櫃寫來的,說清溪的薄荷在京城很受歡迎;還有太醫院
喜歡破產後,我成了頂流明星請大家收藏:()破產後,我成了頂流明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