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準備時間在內,閱兵巡禮用時近一個月,耗資幾萬兩,可謂花費頗多。
然而,這次巡禮對大明上下的激勵作用是難以估量的。
元宵過後,兩廣及安南各府縣的礦山、工廠、漁場和碼頭再度忙碌起來。
羅定、陽江的礦工們拚命揮灑汗水,將鐵礦石從礦洞裡挖出來,用煤炭燒旺的烈火煉成精鐵,賣給大批采購的鐵商。
鐵商則第一時間雇傭船隻運往佛山或者香江島。
這些人盤點利潤時,除了歡喜還有自豪,因為他們知道,那些精鐵會被打造成各式各樣的刀劍、火銃、大炮和炮彈,全部用來打韃子。
南寧、潯州府的農民也不甘落後,將備荒的存糧運到碼頭出售。
因為米商告訴他們,這些大米將會運往廣州白鵝潭或者香江海峽,再利用轉臂式起重機轉裝上大型海船。
運糧海船將在兩三個月後隨軍北上,讓奮戰在京畿的前線士兵天天飽餐。
京畿一帶的冬天非常寒冷,四川、江浙、福建和廣東的明軍常年在南方作戰,沒有可抵禦北方嚴寒的軍服。
為了趕製十萬件軍大衣,軍需部半年前就向西洋人采購了幾十噸印度棉花,以及上萬匹印度棉布。
當印度棉花棉布陸續到港,廣州府的女人們——無論三四十歲的大嬸,還是懷抱嬰兒的新婦,亦或未出閣的豆蔻少女都將鼠疫危險拋於腦後,再度響應號召,向製衣作坊領取原料,然後一針一線地縫製軍大衣。
根據軍需部的規定,每件軍大衣至少使用棉布八尺,棉花一斤半,為了製作十萬件軍大衣,進口了近幾十噸印度棉花和萬匹印度棉布。
那些女工們則想儘辦法往棉衣裡多塞一些邊角料,好讓軍大衣更保暖一些。
有些手巧的少女們,還在內襯秀上“精忠報國”,“凱旋歸來”等字樣,希望激勵將士奮勇向前。
據說,還有繡上自己閨名的,一度傳為美談。
正如朱由榔所說,地不分東西南北,人不分男女老幼,隻要人在大明,隻要是大明臣子,全都燃起了火熱的激情。
因為東北信風和西南季風各影響中國海域半年,適合大型海船北上的時間並不多。
在三月到六月,北上航速極快,不到兩個月即可抵達渤海灣。十月到來年二月則完全相反,南下快而北上極慢。
從廣東海域到渤海灣非常遠,足足有三千海裡,如果全程逆風,半年都走不完。
因此,後勤船隊隻能在三到六月之間出發,卸貨後在十月返程。等到永曆二十二年初夏,才能再次運送物資北上。
廣東必須趕在六月之前,將所有物資準備好,以便船隊在九月之前,將全年所需一次性運抵渤海灣。
對內閣、地方官和軍需部而言,這是一項複雜而艱巨的挑戰。
據估計,為供應十萬大軍一年所需,武器、彈藥、糧食、騾馬、車輛和被服等軍用物資多達數百種,總重量超過五萬噸。
僅糧食一項,就需要八十多萬石,約合四萬多噸。
為了將五萬噸輜重一次性運到渤海灣,朝廷以租賃的方式,有償征用大量安南、廣東和福建籍民用商船,數量達到三千多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