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種擁有七千多年曆史的中國非遺,明明創造於中國,卻被外國人稱為“japan”,身價不菲的它,曾在拍賣會上以過億的價格被人珍藏。它悠久的曆史可追溯到商周戰國時期,其珍貴程度上至宮廷文物,下至平民百姓的十裡紅妝,乃至日常生活都一定會有它的身影,它就是漆器。
漆器就是將大漆這種液體,塗在器物上的工藝。關於漆器這一工藝,在中國的曆史上有著濃墨重彩的痕跡,在祖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無一處不到,它以精湛的工藝聞名遐邇,其美觀性和實用性兼具的設計更是讓人心動。
曆史上留下的漆器,是絕對的有跡可循,且曆朝曆代多多少少都是有實物流傳至今,現今或存於博物館、或私人收藏,也有部分由於戰爭原因流失海外,但它們都是我們的先輩遺留下來的珍貴的財富。
商代的漆器雖沒有出土具體的實物,但是在殷墟武官村大墓發現了許多雕花木器印痕,考古學家稱為“花土”。它是在木器上雕花,然後塗上朱紅色的漆色,後因木器腐爛,這種朱紅色漆印在夯土中就成了“花土”。x市上嶺虢國墓中發現了漆器,且器形有豆和盤兩種,都是仿製銅器的。這時的漆器也需要符合禮製的規定。例如《春秋.穀梁傳》中所錄“天子丹朱紅色),諸侯黝堊黑白色),大夫蒼青色)”等記載,說明在當時漆色也逐漸豐富起來。周代漆器工藝非常流行的一種裝飾手法是用蚌泡作為鑲嵌。這種蚌泡鑲嵌,實際就是現今漆器中螺鈿的前身。
戰國時期十分重視漆樹的栽培和生產,由於大量的種植,漆工藝的興起,部分生活用品,開始由漆器來代替。漆器具有它獨特的優點,體胎輕便,適於使用,光色美觀,進行裝飾不受太多的局限,而可獲得較理想的藝術效果,且具有防腐防潮的物理性能。
在戰國生產的基礎上,漆器到漢代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從而達到了鼎盛時期。漢代的漆器製作,主要從實用出發,會考慮到使用的方便,放置的容積,以及圖案紋樣的多樣統一,富於裝飾性,也體現了當時卓越的設計思想。
六朝時期的漆器,雖然從產量和生產規模上看,都不如漢代發達,但在漆器的製作技術方麵,仍然有著不俗的成績,這個時期漆器較為突出的有夾紵造像、斑漆和綠沉漆幾種。
隋唐,尤其是唐代時候的漆器得到了繼續發展,儼然列為稅收實物之一,且為了適應封建經濟上升期對於物品富麗輝煌的藝術要求,其製作方向已轉向華美的裝飾方麵發展,漆器的品種也有所增加,除了原有的金銀平脫、描金、螺鈿、夾紵等外,新創了雕漆。
宋代的漆器工藝發展,不僅是官方設有漆器生產的專門管理機構,民間製作漆器也非常普遍。宋代的漆器品種有金漆、犀皮、螺鈿、雕漆等。宋代漆器同宋瓷一樣,更多的是以造型取勝,多數漆器樸素無華,而突出了器物本身結構比例的韻律美。
元代的漆器曾有過較大的發展,其製作過程非常複雜,著名品種有雕漆、戧金、螺鈿等。
明代時漆樹的種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各地產漆的省份,產量都有增加,尤其在永樂時期,還開設了“果園長”,為宮廷服務,專門製造各種漆器。著名的製漆家黃大成,總結漆藝生產的創作實踐經驗,寫成了《髹飾錄》一書,是我國現存唯一的古代漆藝專著。
清代的漆器在全國各地繼續發展,並且逐步形成了各製作中心及地方特色。如bj的雕漆、揚州的螺鈿、福建的脫胎等。在bj,清代宮廷工藝繼明代果園廠,設立造辦處漆作,從事漆藝的專門生產。而且清代漆器對歐洲的影響很大。18世紀英國著名家具工藝家湯姆.齊平特,曾以中國漆器家具為藍本進行設計,風行一時,被稱為“齊平特時代”。
在中國曆史的長河裡,漆器的身影可謂是無處不在,而各種工藝的興衰,一是基於社會的和生活的原因,二是工藝材料也具有決定的因素。在漆器的領域裡,已逐漸形成了宮廷工藝和民間工藝兩個體係,為不同的對象,生產各不相同的藝術風格產物。前者繁縟富麗,獨具匠心,後者淳樸自然,充滿生活氣息。各種不同的品種,流傳至今,在當今漆的研究領域中,如何將前者進行改造和轉化,如何將後者進一步發揚和創新,是目前所麵臨的一個實際問題,需要我們後輩去蕪存精,認真探索。
喜歡百裡千刀一斤漆請大家收藏:()百裡千刀一斤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