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竺拱手朝著劉備回了一禮。
他知道,自己這樣乾會讓這劉軍候對自己有意見。
但是不怕有意見,就怕沒有意見。
沒錯,糜竺是故意的。
身為商界大佬、糜家的現任家主,糜竺怎麼可能連基本的和氣生財的道理都不知道?又怎麼可能是因為一點點小彆扭就隨意樹敵的蠢貨?
如果他是這樣的不智之輩,糜家早就被徐州的諸多世家給瓜分吞並了,根本不可能有如今的局麵。
糜竺之所以故意和劉備唱反調製造不和,其實是經過深思熟慮的結果。
他身為金曹,掌握了一郡的財政大權,這個權力原本已經足夠大,但是劉府君卻沒有因此對他加以限製,反而同意他參知軍事,統領後勤。
如此一來,糜竺就覺得自己的隱形影響力就有些太大了。
這是好事麼?
未必。
弄不好,很容易就會變成取禍之道。
對著如何規避風險,糜家有著祖傳的本能。
糜竺有一種直覺,若是這樣發展下去,他在劉府君這裡待不長久。
但經過這段時間的觀察,糜竺對劉府君的能力、才學、背景、性格乃至於相貌都非常滿意。
有必劉府君更有能力背景才學的麼?
有!
有必劉府君更適合糜家的麼?
沒有!
所以既然沒有,那麼糜竺就開始考慮如何應對。
直接找劉府君推辭職務是不行的,劉府君對自己如此看重,甚至還特意叮囑自己,怕自己受到牽連
若是自己這樣乾,不是擺明了不信任劉府君的人品麼?
不合適。
既然明的降低自己影響力不行,那麼就隻能來暗的了。
暗中降低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把事情做差一些,降低自己威望,那麼影響力自然會降低,但這蠢貨才會做的事,智者不為。
另外一個,那便是樹敵。
糜竺也是一家之主,他自然明白上位者的心思。
上位者其實是很樂於見到下屬不和的,隻要不耽誤事,他們樂見其成。
所以樹敵其實是個很好的辦法。
但是即便是樹敵,也是有講究的。
既不能太弱,也不能太強。
太弱,起不了作用。
太強,弄不好就會大受損傷。
經過一番細細的斟酌考量後,糜竺最終選擇了投靠派的代表人物——劉備。
在他想來,相比較於元老派的太史慈,令書,辟召派的程昱陳登,劉備是個剛剛合適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