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子規蘇璿!
李姑姑道“不必了,姑娘們請先回去罷。不必理會老奴,老奴一會兒再去伺候姑娘。”
待三人回去,蘇子規問道“姑姑,我們要在這待多久?”李姑姑道“再等等吧,待差不多都休息了,高選侍今日無暇再理會咱們時,咱們就回去。”
又過了將近半個時辰,李姑姑開始有些打晃。蘇子規一把摟住李姑姑,道“姑姑,咱們回去吧。應該無事了。”
李姑姑點點頭,想要起來,雙膝已經麻木,蘇子規暗自運力,站起身來,雖略有些累,但還不妨礙行走,便伸手扶李姑姑起來。二人相互攙扶著,蘇子規暗自將重心移到自己這邊,總算回去了。
蘇子規將李姑姑扶回住處,道“姑姑今日休息吧,不用過來照顧我們了。”李姑姑點點頭道“有勞了。”
回到自己住處,也不理會眾人問長問短,隻道“我累了,先睡了。”
第二日上,蘇子規一上午,隻斜坐在床上,看著眾人做針線,到了中午,告病說自己膝上有傷,不去吃飯,還請李姑姑給送碗湯來。
沈魚飛道“要麼,我們再給你送些菜來?”蘇子規笑道“也好,勞煩李姑姑了。”
眾人離開後,蘇子規找出帶來的骨簪,擰開簪頭,取出銀票,放在懷中,待李姑姑回來。
不多時,李姑姑帶回飯食,蘇子規接過,道“此時沒有旁人,姑姑請坐吧。”說著,將門銷上。又道“好了,這回沒人進得來了。”說罷,跪在李姑姑麵前,李姑姑受了一嚇,連起身要扶蘇子規起來,道“快起來,萬萬不可。”
李姑姑又哪裡拽得動蘇子規,蘇子規悄聲道“姑姑切莫驚慌,還請姑姑小聲些,莫讓有人來時聽到。”
李姑姑本就沒有蘇子規力大,又兼之身上有傷,往後一歪,倚坐在了椅上。
蘇子規道“昨日之事是我連累姑姑了,還請姑姑恕罪。”李姑姑悄聲道“昨日之事,莫再說是誰連累誰了。要說連累,若沒有你辯駁,隻怕高選侍也難以善罷甘休,我想了一夜,昨日,雖說是姑娘仗義執言,隻是,姑娘這個性子,難免會有引火燒身的時候,姑娘或者真不該留在這深宮之中。”
蘇子規恭敬地道“還請姑姑搭救。”李姑姑道“法子倒有,就是冒險些。”蘇子規道“姑姑請講。”李姑姑又道“曆來殿選是皇帝、皇後親選,殿選前擇宮女的事便是妃子娘娘管的事。如今,貴妃娘娘最不喜牡丹花。秀女要是用了牡丹花,隻怕貴妃一時惱了,這秀女便成了做下差的宮女,或是直接逐出宮去,也有可能。”
蘇子規點了點頭,道“如此,多謝謝姑姑了。”
李姑姑道“可是有一樣,誰也不知道貴妃到底會怎麼做,萬一當時她心情不好,再打上一頓,不是玩的。或者她那時
,恰巧一時心情太好,又放過了,你還是要殿選呢。”蘇子規道“總要試一試的。我不怕打的。最差不過是和什麼也不做一樣麼?就這樣吧。”
說著,恭敬的向李姑姑磕了個頭道“姑姑,我相信您在幫我。”說著,從懷中拿出銀票,遞給李姑姑道“姑姑拿著買茶喝。”李姑姑連道“使不得。”蘇子規徑直去把門銷撥開,回頭對李姑姑笑道“好了,您收著吧,彆讓旁人看到。”
李姑姑與蘇子規在房中用了飯菜。蘇子規亦找來竹繃、繡線,請李姑姑幫著在衣裳胸前畫了一大朵牡丹花,便繡了起來。蘇子規雖是還算心細、江湖行走時又使得暗器,做起針線活卻隻是勉強能將兩塊布縫上,這會子繡花,說是繡花,倒不如說是將不同顏色的絲線縫在衣服上。曆來刺繡、皆講究將絲線劈開,劈得份數越多,繡活越是精細,好的繡娘能將一根絲線劈成三十二份之多,而蘇子規莫說是三十二份,便是二份亦不願意分,直接拿整根絲線往上去縫。
一根絲線通常是由兩根細絨組成,細看如同麻花一般,而劈開之後的細絨就是若乾細線並排在一起,再往下劈無非是粗細不同,繡出的花樣不過是細看方知精細程度不同,而像蘇子規這樣,直接用整根絲線的,再加之針腳亦是大得出奇,不需細看,遠遠一望,便叫李姑姑這樣在宮裡的人大呼“粗鄙”了。
李姑姑奪過蘇子規手中針線,道“姑娘您會是不會啊?便是存心做得粗糙些,也不至成如此啊。”蘇子規道“劈線再繡多慢啊,我隻要牡丹花,大朵大朵的牡丹花就好,最好整件衣裳都繡上。”
李姑姑道“便是如此,也總不能這樣穿了讓人笑話,隻分兩根,針腳不需多密,尋常就好。到殿選總是來得及的。”
蘇子規點了點頭,道“就聽姑姑的了。”說著,拿小剪子將前麵的繡的線剪斷。
一時同屋三人回來,見蘇子規亦拿起繡活來做,都有些訝異,沈魚飛道“蘇姐姐你想通了?”
徐青鳳道“想通了就好。以後咱們大家一起做針線,多好。”
蘇子規笑著應道“是啊,想通了。”而這笑中,總是帶著一點嘲諷一般。
就這樣,眾人每日間一起做針線,一起去用飯,過得及是融洽。隻是蘇子規每每想到高選侍,心中總是莫名地覺得好笑,卻毫無憤懣之意,有時遇到,還鄭重地道一聲“請高選侍安。”便連李姑姑在宮中也有些疑惑。
後來,李姑姑尋無人處,問了蘇子規,蘇子規隻道“您不一樣恭謹麼?”李姑姑道“再怎麼著,選侍占了一主,我乃一仆。”蘇子規道“要說也沒什麼,她注定再無出路了,我總還有那麼點可能,我和她置什麼氣呢?”李姑姑笑道“好姑娘,我沒看錯你。隻可惜,便是這分大度,在這深宮中是最少有的了。”蘇子規道“可惜,我不能陪您了。我總是要走的。”李姑姑道“無妨,將來,總還是有見麵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