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皇帝為英烈碑舉行大祭後,烈士碑香火每日就不曾斷過,京師百姓也會自發前來。
英烈碑有專人掃灑看護,還有衛兵全天候輪值站崗,哪怕夜間香火都不曾斷過。
這個時期百姓們都窮,京師百姓生活還稍好些,時常有餅子等食物放到供桌上。
春季的西北風依然凜in)冽,裹挾著關外的風沙吹向京師,風沙被英烈碑生生劈開。
它像一座豐碑守護著京師,正如英烈碑上篆刻的名字,生前為大明戰鬥到死的決心。
基座上貼的漢白玉,在陽光下閃爍著熠熠輝光,此刻正有百姓在叩首祭拜。
這一切,都如實反映到了崇禎那,崇禎對此感到很是滿意,他就是要為大明造‘神’。
家天下不可能有什麼政黨,隻能通過造‘神’構成精神支柱,使百姓們心底有信仰。
至於佛寺,那實在不是一個好選擇,隱匿田產大肆兼並土地,這都還隻是最入門的。
佛門裡的肮臟,正常人是很難深入理解的,崇禎查處北直隸寺廟時見過太多。
逼良為娼這都是寺廟基操,更有甚者殺人放火無惡不作,當然也不能一棒子打死。
其實,崇禎本想讓各地都做英烈碑,但崇禎太清楚封建帝製下,那貪得無厭的人心了。
本來好好的一處英烈碑,地方官府定會借機搜刮百姓,到時候又會弄得怨聲載道。
春耕後進入農閒期,如今大明北方各省,在大力推廣下皆已種上了土豆。
六月收獲小麥後,會與高粱間作種植土豆,主要是幫助土豆遮陰降溫。
總的來說百姓們的日子,相較以前要好過了不少,高粱可以釀酒土豆能當飯吃。
加上小冰河極盛時期,北方普遍溫度低於正常值三度,夏季最高溫都才二十七八度。
加上高粱的遮陰,正好滿足土豆塊莖膨脹,所要求的二十五度以下。
往後的上百年都是這種氣候,所以完全不擔心無法種植土豆,長勢好能填飽肚子。
這正是百姓們所需求的,除了不好保存土豆沒缺點,戶部也有官員時常下鄉指導。
主要是宋應星帶的學生,嚴令發芽的土豆不能吃,畝產十石丟掉部分也不太可惜。
第一年時,部分百姓都是奔著,官府回收土豆才種的,多數人還是間種
從推廣至今已經快兩年了,百姓們的土豆收獲了兩茬了,市麵上也湧現出了各種吃法。
這個時間正值農閒時期,崇禎料想建奴會扛不住壓力,再度組織入侵關內。
朝鮮所產的糧食,完全不夠他們那些人吃,就算將朝鮮刨地三尺也不夠。
黃台吉也不傻,自然不會乾竭澤而漁的事,那主意就隻能打到大明這裡了。
如今,離六月初小麥成熟期,隻有兩個多月的時間了,說不定他們都在組織進攻了。
黃台吉那點心思,崇禎自然也能猜個八九不離十,既然你想打那就把戰火燒到關外。
崇禎一旨令下,將洛陽的艾能奇所部,調到了宣府鎮準備出關戰鬥。
受餉銀不足的影響,他們一直也沒太擴軍,就保持著六千人左右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