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星台一戰,聲勢浩大,雖地處皇家禁苑邊緣,但那衝天的喊殺聲、爆炸聲以及驟然爆發又驟然平息的地脈異動,依舊驚動了整個神都。待到黎明時分,消息靈通者已隱約知曉,一場關乎社稷存亡的驚天陰謀,已被狄公徹底粉碎。
紫微宮,長生殿。
武則天端坐禦案之後,聽完了狄仁傑詳細的稟報。從太平公主勾結“九幽”,到觀星台引出幕後“主上”,再到那“主上”的真實身份……每一樁,每一件,都讓她鳳顏震怒,又倍感心驚。
她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那隱藏在“九幽”最深處的“主上”,竟會是早已致仕歸隱、素以忠厚示人的前太子少保蘇亶之子,蘇文之叔——蘇守義!此人利用其父蘇亶在前朝積累的人脈與對地脈秘術的了解,暗中繼承並扭曲了“承天一脈”的傳承,組建“九幽”,信奉“寂滅”,其野心不僅在於顛覆武周,更在於那毀滅一切的瘋狂信仰!
“蘇守義……好一個蘇守義!”武則天聲音冰冷,帶著凜冽的殺意,“傳朕旨意,蘇守義雖已伏誅,然其罪滔天,挫骨揚灰,懸首示眾!蘇氏一族,凡參與逆謀者,儘數誅滅!餘者流放三千裡,永世不得入京!”
“陛下,”狄仁傑躬身道,“蘇守義固然後罪有應得,然其畢竟已死。如今‘九幽’核心已除,其黨羽亦大多落網,當務之急,是穩定朝野,清除其餘毒,並妥善處置那‘承天印’。”
武則天目光落在狄仁傑呈上的那枚金屬盒子上,眼中閃過一絲忌憚:“懷英,此印……依你之見,該如何處置?”
狄仁傑早已深思熟慮,奏道:“陛下,此印乃前朝秘術所鑄,與地脈關聯甚深,邪異非常。然其亦是一件古物,蘊含前人工巧。強行毀之,恐引地脈反噬;留之不用,又恐後世奸人覬覦。臣以為,當以其之道,還施彼身。”
“哦?細細說來。”
“可仿效前朝‘鎮龍’之法,以此印為核心,輔以皇家正氣,於洛水之畔、龍脈彙聚之處,設一‘鎮國大陣’,非為引動地脈,而為安撫地氣,穩固山河。將此印置於陣眼,以皇權龍氣與萬民願力共同鎮壓、化解其戾氣,使其由禍亂之源,轉為護國之物。如此,既可絕後患,亦可佑我大周國祚綿長。”
武則天聞言,沉吟良久。此法可謂兩全其美,既解決了“承天印”的隱患,又借此彰顯武周正統,安撫民心。她緩緩頷首:“準奏!此事,便交由你全權督辦!”
“臣,領旨!”
半月之後。
“九幽”逆案徹底審結。太平公主雖未直接參與觀星台之戰,但其勾結逆黨、意圖兵變之罪證據確鑿,武則天念及母女之情,未施極刑,下旨廢為庶人,終身圈禁於冷宮。其黨羽及“九幽”餘孽,按律嚴懲,或斬或流,朝堂為之一肅。
狄仁傑主持修建“鎮國壇”於洛水之濱,以“承天印”為陣眼,引洛水浩然之氣與皇城龍氣共同鎮壓。壇成之日,武則天親臨祭祀,昭告天下,逆黨已平,社稷永固。神都百姓歡欣鼓舞,持續數月的恐慌陰霾終於散去。
狄府,後園。
李元芳與狄如燕並肩立於亭中,望著園中盛放的秋菊。李元芳傷勢已愈,氣色紅潤,更勝往昔。如燕依偎在他身旁,臉上帶著恬靜的幸福。
“元芳,”如燕輕聲道,“風波總算過去了。”
李元芳握住她的手,目光堅定而溫柔:“嗯,過去了。以後,我們可以過些安穩日子了。”
“你想得美!”如燕嗔怪地看了他一眼,“叔父說了,朝中還有許多事務需要你協助。你這身武藝,難道要荒廢在院子裡?”
李元芳笑了笑:“大人於我有知遇之恩,救命之情,但有驅使,元芳萬死不辭。隻是……”他看向如燕,眼中滿是情意,“待諸事平定,我定向大人懇請,為你我主持婚事。”
如燕臉頰微紅,低下頭,輕輕“嗯”了一聲。
書房內。
狄仁傑看著麵前恭敬肅立的張環、李朗,以及忙前忙後整理卷宗的狄春,心中感慨。此番大案,若非這些忠勇可靠的部下拚死相助,僅憑他一人之力,絕難功成。
“張環,李朗。”
“末將在!”
“此番你二人居功至偉,陛下已有封賞。望爾等戒驕戒躁,日後繼續為國效力。”
“謝大人栽培!卑職定當竭儘全力,不負大人期望!”
“狄春。”
“小的在!”狄春連忙放下手中的卷宗,躬身應道。
“你心思縝密,屢次察覺關鍵,很好。府中事務,日後還要你多費心。”
“老爺言重了!這都是小的本分!”狄春憨厚地笑著,眼中卻閃著光。
安排完諸事,狄仁傑獨坐案前,窗外陽光正好,灑滿庭院。他端起狄春剛奉上的熱茶,輕呷一口,目光落在那些已整理歸檔的卷宗上。“九幽”、“承天”、“寂滅”……這些曾攪動風雲的字眼,如今已成過往。
他深知,朝堂爭鬥永無休止,人心欲望亦難填平。但隻要秉持公心,守護律法,便能在這波譎雲詭的世道中,守住一方清明。
“大人,”李元芳的聲音在門外響起,“陛下遣人送來新茶,說是江南貢品,請大人品嘗。”
狄仁傑微微一笑,揚聲道:“進來吧。”
李元芳推門而入,手中捧著一個精致的錦盒。陽光從他身後照進,拉長了身影,也照亮了狄仁傑溫和而堅毅的麵容。
風波暫息,生活如常。而狄仁傑知道,隻要這天下還有不平之事,他手中的那柄“公道”之尺,便永遠不會放下。
喜歡神探狄仁傑第五部請大家收藏:()神探狄仁傑第五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