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傑奉旨出使突厥的消息,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神都的朝堂內外漾開層層漣漪。各方勢力目光聚焦,心思各異。而在這諸多目光中,有一道來自帝國名義上的儲君——太子李顯。
出使前一日,依照慣例,狄仁傑需入宮麵聖,聆聽聖訓。然而,在前往萬象神宮的路上,一名內侍悄然攔住了去路,低眉順眼地傳達了一個意外的邀請:“狄閣老,太子殿下於東宮備下清茶,望閣老移步一敘。”
狄仁傑目光微動,心中瞬間轉過數個念頭。太子李顯,自被召回神都複立為太子以來,一直處於其母武則天的巨大光環與嚴密掌控之下,行事頗為低調,甚少主動結交外臣,尤其似他這般身居高位、深得女帝信任的重臣。此番邀請,用意何在?
“有勞內官帶路。”狄仁傑麵色平靜,隨著內侍轉向東宮方向。
東宮,麗正殿。
相較於萬象神宮的恢宏與威壓,東宮的陳設顯得更為雅致,卻也隱隱透出一絲難以言說的拘謹與壓抑。太子李顯身著常服,坐於殿中,見狄仁傑入內,竟起身相迎,態度頗為謙和。
“狄閣老不必多禮,快請坐。”李顯臉上帶著溫和的笑意,親自示意狄仁傑落座,“聞聽閣老不日即將北行,深入虎狼之地,為國操勞,孤心甚為感佩。”
“殿下言重了。”狄仁傑躬身施禮後,方謹慎坐下,“此乃臣分內之事,不敢言勞。”
內侍奉上香茗,氤氳熱氣模糊了李顯略顯蒼白和疲憊的麵容。他揮退左右,殿內隻剩下他與狄仁傑二人。
“北地苦寒,突厥人生性彪悍,更兼那阿史那匐俱狼子野心,閣老此行,艱險異常啊。”李顯輕歎一聲,語氣中帶著真誠的關切,“孤雖居深宮,亦知邊境安寧關乎國本。閣老身負皇命,定要萬事小心。”
“謝殿下關懷,臣自當謹記。”狄仁傑應對得體,心中卻在細細品味太子每一句話背後的含義。
李顯端起茶盞,指尖微微摩挲著杯壁,似乎有些猶豫,片刻後,方壓低聲音道:“狄閣老,孤知你乃國之柱石,忠心體國。有些話,或許不當講,但孤……心中著實憂慮。”
“殿下但講無妨,臣洗耳恭聽。”狄仁傑神色不變。
“母皇年事漸高,雖天威浩蕩,然國事繁巨,難免操勞。”李顯的話語十分含蓄,但指向已然明確,“孤身為太子,卻不能為母皇分憂,常感愧怍。如今邊境不穩,朝中……亦需穩定。閣老此番若能順利化解乾戈,不僅是為國建功,亦是……穩固朝綱之舉。”
他頓了頓,目光懇切地看向狄仁傑:“孤彆無所求,隻望閣老能體察時艱,以國事為重。無論外界風雲如何變幻,我李唐江山之根本,不容有失。”
這番話,說得可謂語重心長,又帶著幾分試探與無奈。李顯既表達了對狄仁傑的倚重,也隱隱透露出對自身處境的不安,以及對未來朝局可能生變的擔憂。他是在提醒狄仁傑,維護邊境穩定,從長遠看,也是維護李唐正統的穩定。
狄仁傑心中了然。太子這是在委婉地爭取他的理解,甚至是一種隱形的支持。在女帝強勢、武氏子弟虎視眈眈的背景下,太子李顯這個儲君之位坐得並不安穩。他需要像狄仁傑這樣的重臣,能在關鍵時刻秉持“李唐正統”的理念。
“殿下之心,臣已明了。”狄仁傑放下茶盞,聲音沉穩而堅定,“臣狄仁傑,食君之祿,忠君之事。所行所為,上為陛下分憂,下為黎民請命,中為社稷安定。江山社稷之重,在於民安,在於國泰。此心此誌,天地可鑒,無論身處何地,麵對何人,絕無更改。”
他沒有直接承諾效忠太子,而是重申了自己一貫的立場——忠於皇帝,忠於社稷,忠於百姓。這個回答,既讓太子感受到了他對國家根本的維護,又未逾越臣子本分,避免了卷入具體的儲位之爭。
李顯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有釋然,也有一絲不易察覺的失望,但很快便掩飾過去。他點了點頭:“有閣老此言,孤便放心了。願閣老此行,旗開得勝,早日凱旋。”
離開東宮,狄仁傑的心情並不輕鬆。太子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陛下年事已高,太子與武氏諸王之間的微妙平衡,是懸在朝堂之上的一把利劍。邊境風雲與朝堂暗流,從來都是相互交織。他此番出使,不僅要應對突厥的外部威脅,還需時刻謹記神都內部的暗湧,一言一行,都可能被賦予不同的解讀。
回到狄府,李元芳已從千牛衛返回,正在彙報初步探查到的零星信息。狄仁傑將太子召見之事暫且壓下,專注於眼前的北行準備。
“元芳,使團護衛由你全權負責,挑選最精銳的衛隊,務必保證使團安全,同時不能過於張揚,以免刺激突厥方麵。”
“是,大人!”
“曾泰,你負責整理所有關於突厥風俗、部落分布、權貴關係的卷宗,沿途我們需仔細研讀。”
“學生明白!”
“如燕,你心思細密,沿途留意各方動向,無論是突厥人,還是……可能出現的其他勢力。”
“叔父放心。”
看著忙碌準備的眾人,狄仁傑深吸一口氣。北境的風雲已然卷起,而神都的暗流也從未停息。他這位大唐的守護者,此番不僅要直麵外部的刀兵,更要在這錯綜複雜的朝局漩渦中,守住心中的那杆秤,那維護天下安定的初心。
喜歡神探狄仁傑第五部請大家收藏:()神探狄仁傑第五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