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景團隊的越野車碾過最後一段碎石路時,甘肅的沙漠正被正午的陽光烤得發燙。車窗外,沙塵被風卷成細柱,在遠處的沙丘間遊走,副駕上的攝影師老楊已經舉著相機貼在車窗上,鏡頭追著那道沙柱,嘴裡不停念叨:“這光太絕了,再等半小時,沙脊線該出金邊了。”車廂裡堆著地質錘、無人機、多光譜相機,還有一本翻得卷邊的《星球地質圖鑒》,書頁上畫滿了對“外星地貌”的標注——這是《星塵歸途》選景團隊出發的第三周,從西南的喀斯特到西北的荒漠,他們要找的不是“像外星”的風景,而是能讓觀眾“相信這就是外星”的質感。
車停在一片風蝕沙丘前,團隊成員踩著滾燙的沙子下車,鞋底板很快傳來灼感。地質專家王工蹲下身,用地質錘敲了敲一塊露出沙麵的風蝕岩,岩石表麵的紋理像被水流衝刷過,卻帶著乾旱地區特有的粗糙:“這是雅丹地貌的一種特殊形態,風刮了上萬年,把岩石和沙子雕成了現在的樣子。”他指著不遠處的一片沙丘,“你們看那些沙丘的走向,不是隨機的,是風順著一個方向吹出來的,形成了平行的沙脊,這種規律性的地貌,特彆像外星探測器拍回來的照片——沒有人類活動的痕跡,隻有自然力量的印記。”
老楊已經架好了相機,鏡頭對準沙丘的溝壑:“正午的陽光太硬,得等下午四點的側光。”他調整著參數,“上次在《俠影篇》拍草原,我們等了三天才等到合適的晨霧,這次拍沙漠,也得跟光較勁。”果然,到了傍晚,陽光斜過來,把沙丘的陰影拉得很長,風蝕出的溝壑裡積著淡紅的光,遠處的沙脊線泛著金芒,老楊按下快門的瞬間,風剛好卷著細沙掠過沙麵,鏡頭裡的畫麵突然沒了“沙漠”的熟悉感——沒有駱駝刺,沒有腳印,隻有連綿的、帶著幾何褶皺的沙丘,像極了“歸墟星”上被能量風暴侵蝕後的荒漠。“就是這裡了,”外景導演老張指著取景器,“你看這光影變化,特效要調幾十層參數才能模擬出沙粒反光的質感,但實景隻要等對光,就能自然捕捉到——觀眾能看到沙粒的粗細,能感受到風的方向,這才是‘真實’的異星感。”
離開甘肅,團隊的車又開向青海的鹽湖。當第一片翡翠綠出現在視野裡時,連見多識廣的老楊都愣住了——不是海邊常見的藍,是透著透明感的綠,像把整塊翡翠融在了湖裡。“站在湖邊時,連呼吸都不敢重,怕驚碎了這顏色。”老張後來在彙報時,翻著當時的素材說。他們踩著湖邊的鹽灘走進去,鹽結晶在腳下發出細碎的“咯吱”聲,低頭能看到水下成片的鹽花,像撒在湖底的碎鑽石,陽光穿過去,把綠光折射到臉上,連皮膚都透著淡綠。
“最妙的是倒影,”老楊指著一張照片,“那天沒風,湖麵像鏡子,把天上的白雲映成了綠色,遠處的鹽山也倒在湖裡,上下對稱的綠,整個世界都透著一種‘非地球’的夢幻感。”王工蹲在湖邊,掬起一捧水,指尖很快結了層細鹽:“這湖的鹽濃度是普通海水的十倍,鹽結晶的形態也特彆,不是常見的立方體,是片狀的,像花瓣,拍特寫的時候,鏡頭裡的鹽結晶會泛著珠光,特彆像外星海洋裡的‘生物殘骸’。”團隊還特意在湖邊待了一夜,拍了星空下的鹽湖——當銀河倒映在綠湖裡,星星都變成了綠色,老張說:“那一刻真的覺得,我們不是在青海,是站在了‘歸墟星’的某個海邊,連風裡都帶著‘異星’的涼。”
最後一站是海南文昌航天發射中心。當巨大的發射架出現在視野裡時,團隊裡的年輕助理忍不住“哇”出聲——鋼鐵骨架在藍天下泛著冷光,網格狀的結構像從科幻電影裡走出來的,沒有多餘的裝飾,隻有純粹的力量感。“我們之前考慮過搭景,但看到文昌的發射架,就知道不用了。”老張翻著指揮中心的照片,“裡麵的控製台、數據流屏幕,連工作人員的製服都帶著恰到好處的未來感——不是那種誇張的‘科幻裝’,是基於現有技術的升級,比如控製台的觸控屏更大,數據可視化更直觀,這種‘真實的未來感’,比搭景更有說服力。”
他們還和發射中心的工作人員聊了很久,了解了發射前的流程、指揮中心的運作邏輯,甚至獲準拍攝了夜間的發射架——燈光打在鋼鐵上,把影子拉得很長,發射架的輪廓在夜色裡像一艘準備升空的飛船。“拍地球基地的戲份時,我們可以直接用這裡的實景,連背景裡的工作人員都不用演,他們日常的操作就是最好的‘未來場景’。”老張說,“比如有一場航天員出發前的戲,我們可以在指揮中心的觀測廳拍,窗外就是發射架,鏡頭掃過工作人員的側臉、屏幕上的參數,再切到航天員的背影,這種真實的環境能讓觀眾立刻代入‘近未來地球’的設定。”
回到雲棲文創彙報時,老張的ppt裡沒有華麗的文字,隻有一幀幀實景素材:甘肅沙漠的金紅沙丘、青海鹽湖的翡翠綠湖麵、文昌航天發射架的冷光鋼鐵。“我們依然堅持‘實景為主,特效為輔’,”他指著屏幕上沙漠的特寫,“你們看這沙粒的質感,風一吹,細沙會從粗沙上滑過,形成兩層動態,特效要調幾十層粒子效果才能接近,但實景隻要等對風,就能自然拍出來;還有鹽湖的鹽結晶,陽光不同,反光的顏色也不同,上午是銀綠,下午是金綠,這種細膩的光影變化,是特效很難複製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他頓了頓,翻到文昌指揮中心的畫麵:“更重要的是‘氛圍’——沙漠的空曠感、鹽湖的靜謐感、發射中心的科技感,這些不是靠畫麵能完全傳遞的,是靠現場的風、光線、甚至空氣的味道。比如在沙漠裡,能聞到乾燥的沙塵味;在鹽湖邊,能聞到淡淡的鹽腥氣;在發射中心,能聞到金屬和電子設備的味道。這些‘看不見的細節’,會讓觀眾潛意識裡覺得‘這個世界是真的’。”
陸硯辭看著屏幕上的實景素材,想起拍《俠影篇》時在草原等雪的日子——那時他們也是這樣,追著光影,守著實景,隻為了一份“真實”。現在拍《星塵歸途》,這份堅持沒變,隻是從“宋代江湖”換到了“宇宙異星”。他笑著點頭:“就是這種感覺——我們要讓觀眾看到,‘歸墟星’的荒漠不是綠幕前的想象,是有陽光、有風、有真實質感的地方;地球基地不是搭出來的布景,是有工作人員、有數據流、有生活氣息的地方。這份‘真’,才是‘東方科幻’的底氣。”
窗外的夕陽剛好落在ppt的最後一頁——甘肅沙漠的星空下,沙丘的影子被拉得很長,遠處的銀河泛著淡白的光。選景團隊的征程還沒結束,他們還要去更多地方,找更多“異星”的質感,但這份對“實景”的堅守,已經為《星塵歸途》的“東方科幻”,埋下了最真實的伏筆。
喜歡文娛:我的十年隱居藏著文娛半壁請大家收藏:()文娛:我的十年隱居藏著文娛半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